唐人阎立本所绘《步辇图》 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
“胡曹作衣” 的衣料何来?
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已有“伯余制衣”“胡曹作衣”的传说。西汉刘向《淮南子》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1958年,在浙江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和丝绸残片均为平纹组织,碳化轻微,经纬线各48根,距今约4800多年。这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前,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
相传“胡曹作衣”的衣料来自于黄帝元妃嫘祖,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据此推断,嫘祖是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服饰形成发展史上有名的绣娘或织女。后世立庙宇祭先蚕,就是祭祀抽丝编绢的嫘祖。如今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延禧攻略》中,都有祭先蚕嫘祖的经典演绎,为当代观众所熟知。
传说蜀王的先祖蚕丛起源于蜀山氏,从蚕丛称王开始,历经蚕丛、柏瓘、鱼凫、杜宇、开明五大氏族的千年统治。约在公元前11世纪商末周初,蜀国、巴国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为“牧誓八国”之一。据文献记载,西周时代就有经锦,《诗经·小雅·巷伯》中提到“萋兮菲兮,成是贝锦”,所谓“贝锦”,即古蜀人或古巴人刺绣底料蜀锦的前身,古代汉文典籍常常合称为“巴蜀”。《禹贡》中所载“厥篚贝锦”,亦是按照贝壳颜色花纹制成的锦帛。在建立东周的周平王被迫东迁之时,锦服唯有秦穆公这样称雄关中的“尊者得服”。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借道灭巴蜀,在如今成都平原建立专司蜀锦织造的“锦官城”,无数织女在河里漂洗自然染色的织锦,各色天然染料把河水染成五颜六色,这条河后被人称之为“锦江”。因此,巴蜀之地,蜀锦之原乡;巴蜀之人,桑蚕之原民;蜀锦,百锦之母也。远嫁秦国的芈月后与义渠王相恋,她主政以后,也助推秦国西北部游牧的义渠戎改变了“粒食衣皮”的服饰风俗。
中原和边疆的服饰交流融通
春秋战国时代,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北狄、楼烦、东胡和林胡等。这些马背上的矫健身影像风一样掠过苍茫原野,他们身上的服饰,引起了赵武灵王的重视。彼时,赵国贵族宽衣博带、锦衣玉食,战斗力极弱。赵武灵王下定决心,在服饰形制上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开启“胡服骑射”,并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修筑赵长城,被梁启超先生称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在山西侯马东周青铜冶铸遗地出土的文物中,一尊青铜上有一名佩剑云纹花衣武士,丝绦束腰、绣纹短衣、衣长及膝,沈从文先生认为应是周晚期青铜器上的“胡服”,而其皮靴即为“胡履”。较晚时期,在秦汉时代匈奴青铜饰物和汉石刻上,左衽、短袖、衣长及膝的胡服形象就更为完整了。所以说,“胡服骑射”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交相辉映。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一位公主远嫁西域乌孙国王。汉武帝册封江都王刘建之女为细君公主,代嫡亲公主和亲,其丰厚嫁妆就是来自江都(今苏杭地区)的“舆服御物”,还有众多的“备官属侍数百人”,包括织造丝绸的工匠。乌孙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理环境宜农宜桑。而新疆艾德莱斯绸染织技艺与苏杭丝绸在纺车、缫丝等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唐盛世,中华民族傲然于世。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亦被河西走廊一带游牧的吐谷浑称为“天可汗”。公元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现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完整记录了这一汉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唐人阎立本所绘《步辇图》,完整、形象地记录了吐蕃专使禄东赞向唐太宗请婚的场景。禄东赞穿的联珠团窠纹绵袍,被沈从文先生称为“蕃客锦袍”,产自西蜀、广陵地区。唐蕃之间的蜀锦蜀绣民间贸易,早于文成公主入藏。另一边,从吐蕃的核心地带——逻些(今拉萨)往西南方向延伸,经古象雄国(今西藏阿里地区)至泥婆罗(今尼泊尔)和天竺(今印度),为“泥婆罗道”,也称“泥蕃古道”,松赞干布当年就是通过泥婆罗道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出土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的“王侯文鸟兽纹织锦”,是目前已知的西藏地区出土的最早织锦,为汉晋时期的蜀锦。它见证了汉晋时代中原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民间贸易往来频繁,同样早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后的唐蕃官方贸易数百年。
元、清朝代的衣锦佳话
元代吸收并发展了中原地区成熟的织锦技术,朝廷在中书省大同路弘州(今河北阳原县与山西大同市接壤地带)设立了“纳石失局”(“纳石失”是蒙古语,意为“织金锦”),专门从事织金锦的生产和销售。有史书记载,“纳石失”曾用以制成军帐,辽阔草原十里连营,在蓝天白云下金光四射,威震敌营。源于汉朝的貂婵冠,极大地启发了蒙古族人制作罟罟冠的灵感,流传至今的罟罟冠与纳石失辫丝袍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民族服饰交流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白兰王铠甲锦袍,见证了一段历史往事。据《萨迦世系史》记载,第一代白兰王恰那多吉(1239-1267年)是元朝帝师八思巴的弟弟,在不谙世事的孩童时期,他与八思巴随叔父——吐蕃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一起拜谒蒙古汗国三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并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开始学习蒙古语,穿蒙古锦袍。1247年,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在凉州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并颁布《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蒙古族和藏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交流,西藏地方自此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蒙古汗国大统之后,册封恰那多吉为白兰王,赐金印和铠甲锦袍,署理乌斯藏地区政教事务,同时迎娶阔端女儿墨卡顿公主为妻。白兰王铠甲锦袍,由此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标志性服饰文物。
康熙三年(1663年),康熙帝设立江宁织造局,由清廷委任“江宁织造郎中”,统制江南一带的丝绸织锦运营业务。《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太爷爷曹玺为首任江宁织造郎中,曹氏三代世袭。《红楼梦》中浓墨重彩描写的晴雯补裘,其中的“裘”是用孔雀羽夹杂金线织成的“雀金泥”,也就是如今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清初,江宁织造局的南京云锦织造规模达到万台大花楼织机,30余万名织工从业,年营销额1500万两白银,可谓盛况空前。
以江南丝绸锦绣为底料的旗袍是国粹。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是清代满八旗和汉八旗妇女的常服。沈从文先生深入研究清廷朝服、吉服和常服后认为:“满人原出女真,入关以前称大金或后金,妇女衣着远法辽、金,还受元代蒙古族妇女长袍影响,唯已不左衽。”由此可见,旗袍是由汉、满等民族服饰艺术融合而成的。及至民国,中山装与旗袍作为男女常服推广。如今,旗袍早已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华时尚。
那些中华服饰文化史上绚丽多姿的锦人锦事,共同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华美时刻,也诠释了“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精神。(第一作者为民族出版社副编审,第二作者为中国民族博物馆非遗部主任)
作者:于玉莲 覃代伦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期
责编:龙慧蕊 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