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女性“国服” 交融之美——浮光掠影看旗袍
发布日期:2023-03-02


XxjpsgC007003_20220112_PEPFN0A001.jpg

2022年1月,迪拜世博会上演东方旗袍秀 王东震/摄


作为中华服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象征符号之一。她既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创新的产物,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标志与见证。


满汉交融的清朝旗装


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旗袍,最初源于满族妇女的日常穿着,即旗人之袍或旗装。在清朝初期,旗人之袍与当时满族人的狩猎习惯有关,主要注重服装本身的实用性。其外型轮廓为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人们在东北寒冷的丛林中打猎需特别保护手部,以免受冻,且宽松的衣服更容易穿脱,便于上下马。这一时期旗人之袍的面料主要采用毛皮,以抵御严寒,很少使用布匹。颜色往往也很朴素,并无华丽的装饰。


待到清朝中叶,满族人逐渐适应华北及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对服装实用性的需求逐渐转为对精美服饰的渴望。除了圆领和窄立领的出现,衣服的袍身和袍袖的宽度也变得比原先宽大,下摆通常延伸到脚踝。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满族皇室中的贵族阶层开始攀比,妇女们在旗装衣袍镶边处特别选用拉锁绣、盘金绣、打子绣等错综复杂的汉族传统工艺进行点缀,以体现设计的独特性和身份的尊贵。在饰品上也开始争奇斗艳、颇有讲究,身份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珠宝饰品也要更华丽。


至清末民初,旗装的特点是衣身宽大、扣缀右侧,袍袖过肘、下摆开衩,造型线条平直而硬朗,外形以直线为主,不使用曲线,腋部的收缩也不明显。总而言之,旗装变得越来越宽松,隐藏了女性身材的线条。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汉族和满族服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满族妇女会在旗袍下搭配裙装,汉族妇女也会穿旗装。由此,满汉服饰文化的审美风格也愈发具有共同性,是当之无愧的我国各民族服饰交流互鉴的范例。


中西结合的近代旗袍


民国以降,旗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逐渐被汉族等各民族女同胞所接受。旗袍的长度变短了,单件式长袍变成了上下两件,很多女性在短旗袍下搭配裙子或裤子。同时,装饰大大减少,整体造型趋于简化。五四运动以后,旗袍开始进入体现女性主义思想的马甲旗袍的阶段。到上世纪20年代末,旗袍的功能更加突显了东方女性的古典美,虽说与之前的旗装相近似,但饰物更少,整体形象更简约。


西风东渐,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裁剪技术引入到中国服装的制造当中,使旗袍面貌再次焕然一新,旗人之袍也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抛去头上的假发髻、脚上的高底鞋,仅仅保留袍身的形制,宽大、厚重的衣袍被缩小、变窄,衣长至膝下,袖口收小、腰部收窄,圆领改直领,右斜襟开口,还出现两边开衩甚至高开叉,以强调女性身体的曲线美,完全颠覆了旗人之袍不展示曲线、以厚重面料包裹身体的惯例。此外,一些旗袍还装有垫肩,被称为“美人肩”,让女性身姿看起来更加挺拔开阔,改变了封建时代对女性含胸圆肩的审美观念。


这一时期,旗袍面料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根据季节、气候进行选择——春秋两季多用绸缎、棉布,夏季选择轻纱,冬季可以选择御寒保暖的花呢。随着西方纺织印染技术的引进,旗袍面料的花纹图案逐渐增多,且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图案,植物刺绣、几何图案等西式设计开始在旗袍上有所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旗袍在款式、面料和图案等方面不知不觉地更新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旗袍全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近代中国,旗袍成为新社会、新女性和新风采的代名词之一,塑造了中国女性的新形象。改良后的旗袍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时代风貌,同时也是中国服装传统的一次西化改造。她既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与西式裙装设计相结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审美。


古今贯通的现代旗袍


现代旗袍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服饰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审美,最初风靡于上海,而后传到香港、台湾等地区,落地生根,其承载的美成为一种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旗袍的象征意义也在不断演变。时至今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服饰文化遗产,旗袍体现的地道的“中国风”元素,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古今交融的现代旗袍既有东方的优雅和古典之美,又结合了西方立体剪裁的特点,富有多元多变和实用之美。旗袍服饰中的“领子”和“纽扣”等元素更是被单独拿出来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融合了旗袍服饰元素的新中式服装。


1984年,有关部门将“旗袍”作为我国女性外交人员的礼服。30年后的2014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2届APEC会议上,我国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准备了旗袍服饰,充分体现着旗袍在中国服饰中的重要地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引导员及礼仪小姐的服饰都以旗袍等中华传统服饰为基础进行了创新,将东方女性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州评弹作为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女演员的服饰是旗袍,而评书、大鼓等传统说唱艺术表演者也多以旗袍作为演出服饰。亚洲小姐、香港小姐、香港华裔小姐、广州西关小姐等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评选赛事中,选手们必定会身穿着旗袍展示风采。知名作家张爱玲借用旗袍描绘不同主人公的个性,不同风格的旗袍具有不同的含义,如《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作品中都有对旗袍的描写细节。旗袍有时还会被当作电视剧和电影的卖点,如电影《花样年华》《金陵十三钗》、电视剧《伪装者》等,它不仅能够强调影片的时代性,其花纹款式也在暗示剧情的发展走向和主人公心情的明暗变化……


旗袍也走进了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城市的街头巷尾,甚至乡间田野,身着旗袍的女性款款而来、优雅大方,呈现出别样的风采。2015年以来,旗袍相继被广州市真光中学、真光小学作为学校的校服使用。在代表国家形象的餐饮业、酒店业、航空运输业中,女士身穿中式旗袍同样十分常见。而每年春节期间,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外国卡通人物米妮、黛西等都会穿着旗袍与世界各地的游客欢度佳节。我们还欣喜地看到,部分旗袍元素不再局限于服饰的展示上,而被运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制作中,如桌布、床单、枕套、婚纱、礼服、信封等,让旗袍元素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旗袍从具有实用性的、宽松肥大的旗人之袍逐渐演化成展现女性独特韵味的中国特色服饰,又从传统服饰走向时尚圈、文创圈,离不开各民族长期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各民族能工巧匠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旗袍源于满族的服饰审美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各民族越来越普遍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已造就了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旗袍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突出代表,彰显着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华文化自信自强。


(作者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博士)






作者:项子珊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