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袍”赴盛情 风华一袖——从“中国华服日”活动谈起
发布日期:2023-03-02

202012061332474a.jpg

2020年12月,“中国华服日”活动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中新社 刘小楚/摄


着华夏霓裳,兴礼仪之邦。


“华服”,又有“衣冠”等称谓,是指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精神风貌,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装。其服装风格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特质,体现当代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适用于国际交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以及日常节庆和典祭等礼仪场合。


而今,熙来攘往的寻常巷陌,春暖花开的水榭亭台,无数华服爱好者着一袭罗衣,广袖翩翩,环佩叮当,举手投足间尽显万千风骨气象,自中华历史长河中款款而来。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传统节日上巳节,相传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诞辰。2018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以“新时代、新华服、新青年”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华服日”,至今已举办五届。每到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掀起着华服、习汉礼的热潮,各民族一起感受华服之美、中华之魅,成为时下颇受关注的节庆活动。


披云裳 赴佳节


春光明媚,无处不飞花。


2022年4月3日,湖北武汉园博园里,数百位华服爱好者身着形制考究的历代华服,共赴“中国华服日”和花朝节之约,在这个“百花的生日”踏青赏花,尽展华服秀逸、青春风采。


年华似锦,云裳如画。这是许多华服爱好者第五年相聚在“中国华服日”。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织造技艺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4月,第四届“中国华服日·海镜云裳”系列活动澳门现场,讲解员站在精美的缂丝团扇前,讲述缂丝技艺的前世今生,来宾们无不听得入神、看得着迷。这是华服日系列活动首次走进港澳台地区,数百位青年赴澳门参加华服走秀,“缘山之时”“缘水之故”“缘天之行”三大篇章寓意广阔天地山水,见证历史文化传承,吸引了4000多位现场观众和2000多万网友参与其中。


同一时间,位于山东济南的华山脚下也在举办首届“山东华服日”系列活动。在李白的诗中,华山“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春日山景与亮丽华服相互映衬、意趣盎然。节日期间,女性服饰文化专题讲座、古装华服现代演绎秀等活动精彩纷呈,舞蹈《唐宫夜宴》、历朝古装华服秀、国乐表演《丝绸之路》等节目让观众如痴如醉。


“中国传统服饰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希望大家在欣赏精美华丽的服饰表演之余,能更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在回望历史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山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卢朝辉表示。


大约一个月后,“首届汉服博览会·修武”暨“中国华服日·中原国风”盛典在千年古县——河南修武开幕。现场展示了不同朝代的制式服饰,包括礼服、常服、婚服、亲子服、甲胄等不同场景和用途的传统服饰品类,身着各式华服的“同袍”自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随着华服这一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服饰勃兴,自2018年开办以来,“中国华服日”活动以中国华服发展论坛、“华服走秀”、线上“华服秀”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联结起越来越多的中华服饰爱好者,赢得了各族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广泛关注。


织锦绣 耀千年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华服,尽展“绣花工夫”。从一针一线、一条皮尺、一把剪刀到最终成型……从时光深处走来,华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心血智慧,其严丝合缝、尽善尽美更是将古老华夏、大国工匠的风范充分展示。


“重回汉唐”是我国第一个汉服品牌,如今年销售额过亿元。上午8点,重回汉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绣花车间便开始忙碌了。与其他服装相比,汉服的制作工艺更复杂、工期更长。公司生产跟单负责人介绍,要想让设计好的一片花纹跃然“布”上,绣针引彩线上下穿梭的针数往往数以万计。目前公司日产汉服超过500套,仍不算高产,足见其用心。


一方锦绣中,一脉相承的不只有技艺,更有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恒心与匠心。


2022年6月,“锦绣世界——2022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这次展出的7件作品的面料都是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订织的,每一件服装从订织面料到制版再到缝制完成,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河北省级非遗项目汉族传统服装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波说。


这些年,赵波成功复制了汉代素纱褝衣、唐代半臂、宋代合领衫、元代合领袍等百余件精美汉服。他感叹地说,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十字剪裁法都是我国汉服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感谢老祖宗留给我们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服饰中的服饰及其元素,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2018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金憓展示了以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饱含岭南风情的香云纱为载体,融合潮绣、苗绣等元素,设计创作的精美典雅的时装作品;


2021年6月,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芙蓉镇在土家吊脚楼群里,推出了一场展现蜡染技艺的华服秀;


2022年8月,以“大美国韵 盛世华服”为主题的“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在山东济南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和湖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汉绣双双亮相;


……


华夏有衣,襟带天地。


华服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传承中华民族特质,体现时代精神。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中华服饰文化历久弥新,辉耀世界。


展自信 扬四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同袍”,是汉服爱好者们共同的名字。


2022年7月,以“服章跨海峡 华裳正青春”为主题的2022海峡青年华服节在厦门、台北、彰化、台南同步拉开序幕,两岸同胞心手相牵、共赏精品。在海峡两岸华服主题展示的舞台上,各族青年着华服、行汉礼,一切遵从传统礼仪。整场演出还融入了闽南传统南音艺术、戏曲艺术、茶艺、香艺、花艺等非遗技艺。


“通过参与此次活动,我更加坚定了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服饰走上街头、融入生活的决心。”一位华服青年设计师这样说。


2022年12月31日晚,在浙江嘉善的西塘古镇,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名“同袍”相约西塘汉服文化周,身着各朝制式华服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江苏大学生“猫狸”就是其中之一,“前几年,许多人认不出我穿的是何种服饰,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华服。”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举办10年来,已累计有上百万爱好者报名参加,成为华服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我永远热爱华服!”这是博主夜依凝在参与第五届“中国华服日”线上“华服秀”网络活动时写下的评论。在她看来,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同袍”们的共同努力让华服文化为全世界瞩目。这也是全球华服爱好者们的共同心声。


从“小众”到“出圈”,华服“华丽转身”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这种趋势下,源自传统经典服饰样式,并保留其典型形制特征,结合当下时尚美学加以创新的“新汉服”应运而生,全球“同袍”层出不穷。着华服,不仅意味着度一个佳节、品一夜良宵,这份穿越千年的不凡气度,是中华民族“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生动体现,源于各族儿女融入血脉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


“很多年轻人把穿华服、喜爱华服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一种外在表现。”“中国华服日”组委会成员吕晓玮表示。


每一件传统服饰,都是一个文化符号。


蒙古族别具一格的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表现出游牧民族的大气勇武、粗犷豪放;苗族服饰色彩夺目、装饰繁复,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生活在江河之畔的赫哲族以鱼皮制衣,体现了勤劳智慧、自给自足的文化内涵……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及文化心态等,都积淀于传统服饰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厚重与精彩。


“中国的民族服装太美丽了!”在美国德森学院中国民族服饰博物馆参观的外国友人表示。这座博物馆是全美唯一一座以中国民族服饰命名的博物馆,收藏有我国56个民族的服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服饰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博物馆创办人解冰表示,要继续通过展览让美国民众感受到中华文化韵味,搭起一条连接中美文化的新的“丝绸之路”,助力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出去”。


美好的艺术世界共享。在法国巴黎,许多华服爱好者走上街头,为这座艺术之都增添了几许东方韵味。2022年11月5日,杭州—巴黎“双城汉服节”活动在法国巴黎举行,这是第五届“国丝汉服节”的组成部分。活动中的中华传统美食坊、文化分享会、古典妆造讲座等文化体验活动令外国友人目不暇接。“‘国丝汉服节’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个绝佳的契机。大家可以共赏服饰之美,共品文化之韵。”浙江工商大学法语联盟法方校长尼古拉斯表示。


服章之美,谓之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下,传统服饰“热”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交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展现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作者:本刊记者 王怡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期

责编:龙慧蕊 贾天粒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