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大地史诗——走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
发布日期:2023-04-15

金坑晨雾_黄流军.jpg

龙胜龙脊梯田·金秋的金坑


山是龙的脊,田是云中梯。


俯瞰群山环抱的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磅礴壮观、气势恢弘的龙脊梯田着实令人过目不忘。在一代又一代人因地制宜、开山造田的劳作中,近2万亩梯田从山脚盘绕至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于云雾间穿梭,更与各民族村寨相得益彰,将华夏大地的几何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展露无遗。


“万山环峙,五水分流。”


龙脊梯田系统始建于秦代,完成于清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龙脊域内可耕作的平地极少,加之桂北山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最终催生了依山就势、鬼斧神工的梯田奇观。其规模宏大壮观,风景四季分明,享有“世界梯田之冠”“地球最美的弧线之一”的美誉。2018年,龙脊梯田作为我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的典型代表,以其特色的水土保持技术、绝美壮丽的梯田景观、多样的稻作文化遗存与民族风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去年12月下旬,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位于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核心地带的大寨村成功入选,成为此项目开展以来全国仅有的4个入选村寨之一。今年初,龙脊梯田又作为“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组成部分,被写进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迎来新时代的新发展机遇。


古往今来,“秋收万担粮”的喜悦,“宾客如云烟”的热闹,层层覆于这片凝聚智慧与辛劳的梯田之上。云梯悠悠、稻浪重重,龙胜各族人民创作的礼赞诗行,为世界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大地史诗。


大山脊背上的生存艺术


对于依土而生的龙胜先民来说,土地是命,极力满足“饱腹”的内在需求催促着他们合力开辟出一片人间胜景。于是,在群峰叠嶂、沟壑纵横的陡峭山地上,人们栉风沐雨,“凡有土之地,均拓开梯田;凡有水所在,亦开渠道水沟”,硬生生将一个个丛莽芜杂的山坡化为一层又一层直上山巅的田块,灌水犁田种植水稻,精心打理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


“小山如螺,大山成塔。”至龙脊山脉金佛顶观景台远眺,在垦植者的匠心之下,山体肌理既似一圈圈荡漾开的水的涟漪,又如一道道逐年增长的树的年轮。一日不同景、四季景相异,偌大的梯田在云霞岚气聚散间呈现各色神韵,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出了这来之不易的“大地艺术”。


整个龙胜龙脊梯田系统十分庞大,总的范围超过15万亩,主要有平安壮寨梯田、龙脊古壮寨梯田、金坑红瑶梯田三大片区,分布在海拔300—1850米的山谷之间。这里梯田落差大、层级多,连片梯田最大高差为860多米,层级最多达1100多级。各片区由于山形各异,既有大刀阔斧似的砍削,又有丝丝入扣般的雕琢,可谓组合巧妙,相互衬托。


水是龙脊梯田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不同于平谷地带的稻田,依山而上的梯田因缺乏丰沛且便于利用的水流,只能另辟蹊径。龙脊人早就认识到,山林是涵养水源的最佳天然水库,因此在开辟梯田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封山育林、养护树木。正是由于山顶的森林保存完好,林中泉水和细流才会潺潺而下,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山水景观。这些水流没有巨流奔腾的气势,却润物无声般滋润着良田万顷。


对于田水的分配,龙脊人向来遵循“先开先得、后开后得”的原则,即使后开垦的梯田更靠近水源,也不能先得到田水的灌溉。在灌水的季节,天然山泉自山顶而下,经沟渠被引至一片片梯田,田畴灌满之后,水继续向下流到溪涧中。在不灌水的季节,梯田与沟渠相通的部位被堵住,水源又能顺着松软的沙壤土质浸润而下,由此形成天然的渗透灌溉体系。


千百年来,龙脊当地的壮、瑶、汉等各族民众依靠山林与梯田,根据山区的海拔差异因时因地种植水稻、辣椒、红薯、芋头等传统农作物,又培植出茶叶、罗汉果、凤鸡、翠鸭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保存和培育了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可以说,这一“岭上有田,田上有林”的景观生态,正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


“龙脊十三寨,寨寨十三家,家家十三个,个个两公婆。”


这是流行于龙胜的民间俗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村寨聚集、人口众多的景象。寨子,是当地人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由龙脊山脉和金竹山脉围合起来的山水间,至今仍分布着由壮、瑶、汉等民族共同拓荒建设的13个传统村寨,合称“龙脊十三寨”。


据史载,先后迁徙而来定居于此并进行开发的是原籍山东的瑶族、壮族先人。初到龙脊,人们“勤劳技巧,搓起麻绳,得了山鸡白齐、绵羊、猄麂……”从此,他乡作故乡,龙脊建家园。


再后来,这块原本被视为“边地”的秘境,陆续有各民族迁入。清道光年间《龙胜厅志·原始》记载称:“虽曰边徼,实粤西之藩篱,桂林之肘腋,其人为苗,为瑶,为壮,为侗,错处并居……。”可见,在约200年前,龙脊多民族分布格局业已形成。


对于“但知耕种,不谙贸迁”的瑶族、壮族先民来说,尽管生境变迁剧烈,但稻作的习俗仍烙印于生命深处。


那么,大山深处的龙脊,何以稻作?


没有田,那就辟田!没有水,那就植林!移居桂北后,各民族开山造地、引水灌溉,将习得的稻作生产技术发展到了新高度。一方面,梯田的宏大规模让田坑除草工作量倍增,龙脊先民据实地生产需要,创造了砍刀式的铲草刀。另一方面,为适应山地小田块耕作之便,除使用牛耕外,还采用父子、兄弟、夫妇耦耕的方式犁田、耙田。至今,龙脊镇各村寨依然保留着耦耕这一古老的耕作方式。正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各族居民相互扶持,交流切磋耕种技术,创造传承了特色鲜明的桂北山地稻作文化。


“好个密密村,好个密密垌,种粳得吃,种糯得收……”龙脊稻作的初步成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龙脊的汉族先民也纷纷加入开垦梯田的行列。“月亮还做梦,火把照天红。不等太阳醒,就得上早工。挖山地皮动,挑担脚生风。田往龙脊开,从此不受穷。”可以说,是植根于稻作实践的多民族交流互鉴,孕育了龙脊文化共生共荣的伟大成就。


如今,沿着龙脊寨子里百转千回的青石板路,随处可见基脚环砌的房屋石墙,即使是围菜园的石墙都砌得非常讲究。在村寨建设与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制作上,龙脊人民时时刻刻都在和石头打交道。过去,乡规民约往往被刻在石碑上,用来提醒村民遵守相关的规定,而这些规定的议定、修改、废除都离不开古老的寨老制度。每年春秋两季之初,威望很高的寨老们会聚集在一起,根据村寨现状对乡规民约提出新建议,这些建议要在大多数与会寨老同意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聚会商议的时间节点则与稻作农时密切相关——春季为禾苗成长季节,制定规定有助于防止放牧时牛羊践踏禾苗;秋季则是防止有人盗窃刚收获的稻谷。建议通过后,寨老们会回到各自村寨向村民颁布,并将条例刻于石碑之上,成为大家的共同遵守。


在众多龙脊石刻中,最著名的当数被视为民族团结象征的“三鱼共首”青石板。该石刻约创作于清朝光绪年间,图样中阳刻的三条鱼向一个圆心点游去,阴刻两条鱼尾随其后,栩栩如生,十分鲜活。


“青石无言图有意,三鱼共首是佳话。”尽管这块珍贵石刻背后的故事已无法考证,但它一定曾见证龙脊人开垦梯田的艰辛过往,以及当地各民族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美好历程,成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2021年龙胜各族自治县迎来建县70周年,县庆主题曲《三鱼共首一条心》即是以此石刻为创作灵感,赋予了它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多彩龙脊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龙胜,梯田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摇篮。


如今,每逢龙脊梯田文化节开幕,来自全县各乡镇以及周边地区的各族群众都会穿上盛装,款款走上田埂,载歌载舞。这是民间民俗的延续,也是传统文化的复兴。群山为幕、梯田为台,在有着跳香节、晒衣节、长发节、侗年节等在内的87个传统节日的龙胜,时常有庆典在梯田旷野中上演。百节同庆,百花齐放,龙胜当仁不让地入选了“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


有趣的是,流传至今的许多节日恰好对应着稻作活动看重的传统节气。例如,立春时的“春牛节”,寓意劝农春耕;谷雨时的“开耕节”,寓意农忙启新;芒种前后的“梳秧节”(又称“开秧节”),人们齐聚“秧母田”边祭祀“秧母娘娘”,并用秧母神梳梳理秧苗抛入田中;农历六月六的“尝新节”,意在以新谷筹神。还有六七月的梯田火把节,村民们会通过拜火把、点火把、玩火把、跳火把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除传统节庆外,龙胜还有一些跟稻作生产有关的禁忌习俗,都包含着当地人重视梯田、爱护土地、亲近自然的深厚情感。


不仅是节庆文化,以“白衣”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干栏式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铜鼓舞和弯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和以“龙脊四宝”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综合构成了由稻作文化衍生的龙胜文化。这些丰富多彩、影响深远的文化遗存,为龙胜发展文旅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梯田美景四海宾朋共分享,生态旅游广大民众同收益。”癸卯新春佳节期间,龙脊镇大寨村游人如织,一家民宿张贴的对联写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作为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的特色村寨,近年来,大寨村充分利用地处龙脊梯田核心区的优势,大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这是曾经大寨村的真实写照,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如今,随着村级公路的畅通,金坑·大寨瑶族梯田景观区建成开放,千层天梯、金佛顶等特色景观吸引着八方游客,村民们彻底摆脱贫困,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龙胜把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升级发展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有机衔接,确定了“全县大景区·旅游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康养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重点建设龙脊梯田景区,同时发展了布尼花海梯田、古壮寨彩色梯田、小岩底星空梯田等差异化旅游产品,打造了金竹壮寨等23个传统村落,推出了张家苗寨插秧摸鱼、民合苗寨瓜果采摘等农耕体验活动,形成了梯田观光游、农耕体验游品牌。


眼下,春天已至,沃土备耕,龙脊梯田再次迎来苏醒。春播的农人与闲适的游客皆在画中,场面蔚为壮观。回望历史深处,梯田的诞生既源于龙脊先民垦荒拓土、辛勤躬耕的不懈追求,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结晶。对于这一宝贵的财富,我们更应倍加珍惜、妥善保护、充分利用,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古老梯田的农耕文明与智慧,续写龙胜各族儿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诗篇。


(本文第一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二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





作者:卢勇 陈晖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2期

编辑:张昀竹 龙慧蕊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