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库车市(原库车县)发现的库车友谊路墓群,掀开了龟兹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被评为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批墓葬在新疆地区属首次发现,墓葬的时代约在魏晋时期。其中7座为砖室墓,建造方式、形制与中原同时期砖室墓相同,装饰题材与甘肃敦煌、酒泉等地墓葬的装饰母题相似。这将砖室墓的分布范围从河西走廊向西延伸了1000多公里。
2010年,在原发掘区东西两侧又发现了5座砖室墓。2021年,在墓群西侧清理墓葬500座,其中春秋战国时期22座、魏晋南北朝时期460座、唐时期1座、元明时期17座。同时,这里还清理出龟兹故城东墙及护城河一段,水井、灶、排水管、水沟、房屋活动地面等遗迹,出土各类文物千余件(组)。上述三次发掘共发掘墓葬515座,系统展示了2000多年间龟兹地区的文化变迁过程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库车友谊路墓群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魏晋时期的大型甲字形斜坡墓道竖穴砖室墓,在前后三次发掘中共发现19座。墓葬开挖在戈壁砂砾层中,规模宏大。墓室平面近方形,穹窿顶,由墓道、墓穴、砖室等三部分构成,墓门为直壁拱券,照墙位于墓门上方。照墙以三号墓保存最为完整,从下向上依次装饰有熊力士、仿木斗拱、仿木椽等设施。壁面嵌贴砖雕图案,主要有天禄、朱雀、青龙、白虎、玄武等神兽和绶带穿壁纹等纹样。所有图案均是在砖烧制完成后雕刻成的,动物造型古朴、体态生动。
砖室墓普遍采取多人合葬的葬式。一座墓中埋葬少则五六人,多则数十人,其中14号墓埋葬于前、后室的多达59人。如此规模宏大、埋葬人数众多、后又被多次重复利用的汉式砖室墓,究竟是谁修建的?葬在墓里的又是些什么人?
丧葬风俗是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仿现实生活中地面建筑而建的穹窿顶砖室墓,表现出中国自古以来“象天法地”的思想,同类造型砖室墓多见于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同时期墓葬中。同时,这批墓葬的墓顶已经脱离东汉时期四面坡顶的初创形态,普遍采用四隅起券式穹窿顶结构,说明库车友谊路墓群砖室墓的形制设计及建造方式完全源自中原地区,并且迟至魏晋时期已经有一批熟练掌握砖室建造技术的中原工匠来这里烧砖制瓦、打井造墓。
库车出现的这批墓葬,其规模、规格、精美程度和与河西走廊地区墓葬的相似度,都要高于前凉直接管辖的吐鲁番地区。魏晋时期,承继汉朝在西域已经奠定的深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中原王朝继续对西域地区进行着有效管辖。384年,前秦苻坚下令“以(吕)光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进封顺乡侯”,主持西域军政事务,对西域进行管理。394年,吕光委任自己的儿子吕覆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护,“镇高昌,命大臣子弟随之”。同行的可能还包括河西豪族、商贾之属。于是,中原、河西地区流行的丧葬习俗也被带到了这里。这批大型甲字形斜坡墓道竖穴砖室墓与大批规模较小的砖室墓、竖穴墓共存,是远戍西域的屯戍军吏、豪族商贾及随从的长眠之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力较两汉时期更为深远。龟兹地区作为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又兼具地方特色的龟兹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吴勇
作者单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