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袋。
明清小说里足智多谋的主人公就总会把写有应对危机计策的纸条放入锦囊,以便在紧急时拆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中写道:“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诸如此类,历史文献及中国古典文学中记载很多,但锦囊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见过。新疆考古发现的实物,为我们揭开了锦囊的庐山真面目。和田地区博物馆收藏的刻有“元和元年”铭文的锦囊织锦,就是东汉时期的珍贵文物。
考古学家于志勇对该锦囊织锦进行了深入研究,使我们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件“元和元年”锦囊,1998年出土于尼雅遗址一座被盗掘的古墓葬中,大体呈椭圆形,长12厘米、宽5.5厘米,并有长42厘米的白绢提带。其口部有襻,穿有束口绢系带两条,分别为白色和淡青色。袋口采用织锦镶边,袋身上部前后用两块锦缝缀,袋身下半部两面为一片经锦锦片缝缀而成,织锦蓝地,采用纹样为有翼梅花鹿。鹿纹上部织有白色经线显花的隶书“元和元年”文字,鹿纹下部为左右对称的弧形云纹。
这件锦囊所用织锦,包括囊袋口缘用锦、束带部位“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袋体元和元年锦、瑞鸟云纹锦、袋底用锦等5种。1959年和1995年考古人员在尼雅遗址墓葬中都发现了“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1980年在楼兰古城遗址也出土过这种铭文织锦。瑞鸟云纹织锦中的鸟纹是汉晋时期丝绸上常见的纹饰;“元和元年”织锦上所见的鹿纹云纹纹样图案,与和田地区洛浦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壁纹羊狮纹锦上的羊纹非常相似。这种华贵的织锦缝制的锦囊,只能为上层贵族所拥有,用于存放贵重首饰或重要印信。
鹿在古人心中有十分美好的形象,被认为是神灵之物,能带来吉祥和长寿,神话传说中的长寿神就骑着梅花鹿。春秋时期,楚国流行鹿文化,认为鹿角有神异之功力,对死者在冥界有保护作用。鹿在秦汉时期则是政权和帝位的象征,逐鹿中原就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所以鹿纹在这件织锦上出现,绝非偶然,反映了汉代人对鹿的喜爱,并且鹿纹也作为吉祥纹饰沿丝绸之路从中原传到了西域。
“元和元年”织锦上的鹿纹,有一种灵动之美。作为汉唐时期常见的纹饰,鹿纹在纺织品、画像石漆器、金银器、铜器中非常多见。这件织锦中的云气纹围绕在鹿纹周围,更增添了神秘感。作为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云气纹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原地区传统的装饰纹样。从商周的云雷纹、先秦的卷云纹、两汉的云气纹到隋唐以降的朵云纹、如意纹等,这些都是当时典型的、定型化的纹饰,广泛用于陶器、青铜器、漆器之上。
这件锦囊上隶书体文字“元和元年”,即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
在新疆乃至全国出土的织锦中,从未有过明确的纪年,这也是“元和元年”织锦的独特之处,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重大。汉章帝宽容兴民、大赦天下,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减轻徭役赋税,兴儒学,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因为明、章二帝大体承继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颇有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
与“元和元年”织锦有关的另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是班超。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在此建立都护府。此后,班超在稳固边疆、经略西域的过程中大有作为、功勋卓著,继而被任命为都护。
班超在西域建立的丰功伟业为后人所景仰,而这件“元和元年”织锦与此有着怎样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元和元年”织锦无疑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其出土于尼雅遗址古墓中,必定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
文:阿迪力·阿布力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王怡凡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