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在唐代被称为“西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自汉代以来西域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当时,西州社会安定、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而且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从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一些文物,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吐鲁番居民的日常生活。
彩绘泥塑打马球俑
蹴鞠
吐鲁番阿斯塔那、喀喇和卓墓地出土的《随葬衣物疏》中,有“踏鞠囊一枚”的记载。“鞠囊”是装鞠的袋子,说明蹴鞠运动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就已在当地流行。再从《韩渠妻衣物疏》“踏臼囊一枚”和《宁泮妻隗仪容衣物疏》“故臼绢踏鞠囊一枚”的记载来看,这一时期的吐鲁番女子也很喜欢蹴鞠运动,还将鞠放置到“鞠囊”中保存。
蹴鞠,这种起源于中原地区的体育运动,出现在吐鲁番绝非偶然。它与当地出土的大量汉文文书、丝绸、泥俑、文房用具、剪纸、钱币等具有中原特色的文物一道,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例证。
乐舞与书法
唐代西域盛行的化妆舞蹈,与中原戏剧发展关系密切。当时的高昌乐、伊州乐融合了西域胡乐和中原雅乐的精华,从而成为一种新乐种。高昌乐列入唐代“十部乐”,其很多乐曲都反映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发现的小型琵琶、古琴、腰鼓等乐器以及女子手持古琴的《乐伎图》绢画,都表明当时西州音乐文化的兴盛。
新疆博物馆收藏有3000余件吐鲁番出土的纸质文书,其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有过所、军牒、户籍、契约等。此外,还发现了唐代西州居民用于习字的文书,大多保存不完整,有的只剩下残片,但上面的汉字清晰可辨。这些习字文书并不实用,只是即兴而写的书法作品。由此来看,练习书法也是当时居民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从保存较好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来看,有整齐缜密的隶书、结构恭正的楷书,还有信手写来、潇洒奔放的草书。阿斯塔那179号墓出土过13片习字残文书,其上的文字为令孤慈敏与阇力所写。据考证,这两人皆为居住在西州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
阿斯塔那古墓群还出土了很多用于习字的白纸和写有“纸师”“纸匠”的残文书,以及“松心真”墨、芦苇杆制作的毛笔、木制毛笔架等文房用具,这些都说明在唐代西域的汉字书法传播已经相当广泛。
文:阿迪力·阿布力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王孺杰 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