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历史展厅中,陈列着一件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的木器——唐代彩绘木亭模型。
该木亭模型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501号墓,高20.8厘米、宽24.4厘米,为随葬冥具。它由基座、梁、木柱、斗拱、护栏等构件拼合而成,平面呈正方形,中间有八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四面均有栏杆,其中三面开门;柱头衔接亭顶部分较复杂,柱头有卷刹,柱间以阑额相连,柱顶铺作平座华拱后尾,以榫卯相连,没有亭顶。整体呈赭红色,表面涂以红色,栏杆与底座间的挡板为白色,上面用蓝、绿、红等色彩绘制出精美的云朵图案,基座四周黑白相间绘出压条石的样子。梁、柱、斗拱、护栏等雕琢细致精巧,红色表面尽显庄严大气。色彩搭配和谐。整座木亭构造简洁大方,充满盛唐气韵,外形酷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除长城以及一些桥梁、石窟和塔等之外,我国宋代以前的古代建筑已十分少见,而木亭更罕见。这件出土木亭模型虽器形较小,结构看似简单,却隐含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斗拱。木亭上方翘拢起的八个斗拱采用双层斗拱叠加装配的方法,镶于柱与梁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只有宫殿、皇家园林、庙宇和地位显赫家族才允许在建筑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因此,斗拱层次的多少也可以反映出建筑物的重要性和拥有者的等级差别。这件阿斯塔那出土的传统中原式木亭模型,便是501号古墓主人张怀寂的随葬品。作为高昌王国左卫大将军张雄的儿子,张怀寂为收复碎叶、疏勒、于阗、龟兹等安西四镇立下汗马功劳。为延续身前的这种荣耀,也为怀念在中原的故里,他的墓葬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原特色的建筑模型。其墓室北壁龛中出土大批建筑部件,有料、拱、柱、斗子蜀柱等。将这些部件初步复原,便是木亭模型。此外,张怀寂墓室中还出土了179件建筑零件,有柱子、华拱、大斗、人字拱、交手拱、令拱、小圆柱、梁、直棱窗、栏杆等。试想,如果将众多建筑部件全部归位复原,那么这座建筑该是何等的雄伟。
其实,亭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它最初的用途并不是供人观赏休憩的,而是重要的军事设施。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完善,亭开始由戍边区域扩大到全国各地,其功能也进一步拓展,成为维护地方治安和供旅途驻足、传递邮件休憩之处。考古发现,亭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在西域地区。
这件出土彩绘木亭模型,体现了唐代中原传统建筑对西域地区的影响。当时,亭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极其广泛,包括园林亭、邮驿亭等。由此,通过丝绸之路,唐代建筑硕大的斗拱也一路向西,从西安的大明宫到西域的高昌、库车等,最后直达波斯,让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交融。文献记载北庭城(今新疆吉木萨尔)中有大量“楼台卉木”,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文:周宁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张昀竹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