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孟子》:仁爱民本 浩然之气
发布日期:2024-02-02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流传至今的孔孟之道便是中华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源流所在。作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与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集孟子思想之大成。

      习近平总书记曾总结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其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就与孟子思想有着特别直接的关系,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源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发展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中说:“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韩愈《进学解》也说:“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可见,孟子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贡献之大。近代冯友兰先生则评价道:“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史。”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的邹城是孟子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东方君子之国,邹鲁圣贤之乡”之美誉。根据《孟子注疏·题辞解》记载,孟子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此书中云:“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邹本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邹兴乡古称孟儒里、邹儒里,距离先贤孔子的家乡只有区区几十里,故而孟子说:“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从司马迁《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可以想见,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之时,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时宜。于是,孟子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历史上有许多人对孟子及其著《孟子》予以高度评价,韩愈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由此可以看出,韩愈认为孟子是孔子之道正统。

      在《孟子注疏》中赵岐给予《孟子》以至高无上的评价:“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上至帝王、下到士人,处在不同地位的人都能从《孟子》中获益。在宋朝,理学家为继承发扬“道统”思想四处宣扬孟子,欧阳修更提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孔子之后,唯孟轲最知道”。

      北宋元丰年间,孟子配享孔庙,诏“以邹国公孟轲配食文宣王”;宣和年间《孟子》由“子”入“经”,被列入儒家《十三经》中,确立了《孟子》的经典地位。北宋诸儒承继韩愈等开创之“传道”话语,孟子的地位快速上升,此即经学史上著名的“孟子升格运动”。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并发扬光大,主张讲仁爱、重民本,其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体现在推行仁政,比如“民事不可缓也”,民众的事情是刻不容缓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民众的生活道理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有固定生活的信心,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固定生活的信心,“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至今,这些思想仍然闪耀着睿智之光。


遍地丰碑满壁诗 彰显中华大一统

      “古树参天绕旧祠,遍地丰碑满壁诗”,古树和石碑成为孟庙两大代表性景观。立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的大石碑赞颂着孟子“承先圣,正人心”的历史功绩。

      要说孟子的功绩,自然要从孔子说起。清朝康熙帝认为,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几位圣王的功绩遗风到春秋时期已尽消失,圣人之道近乎泯灭。幸好此时出现了孔子,集上古文明之大成,开儒学之先河,倡导仁爱大同,使阴暗的世界变得光明,孔子的学说历经千百年都没有被遮蔽。究其原因,是由于孟子在圣人之道面临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以孔子为师,继承并传扬了圣人的学说。他正学修明,这是百世的期待。如果没有孟子,圣人之道无人传承,进而世间昏暗,万物不得其所。孟子之书讲的都是仁义,其思想给后世带来的恩泽至今未曾泯灭。

      康熙帝将此碑刻立于孟庙以向后人张扬孟子的功绩,赞誉孟子的美德。正因为有了孟子的努力,孔子之道才能传承至今,后世学者韩愈、苏轼等都认为孟子之功绩可以和大禹相媲美,程颢、程颐和朱熹亦尊孟子为正学之宗传。

      除碑亭与石碑外,孟庙的碑林也是研究孟子学说、孟庙历史以及我国书法艺术、民族交往、社会制度等的宝贵资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的《圣诏褒崇孟父孟母封号之碑》和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的皇元圣制碑即《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这两幢碑都镌刻有蒙古、汉两种文字。后者的碑文上半部分所刻为八思巴文,这种文字在全国都极为少见,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创立,当时称为“蒙古新字”,尤为珍贵。石碑正中篆额“皇元圣制”四个字,碑文中称孟子为“百世之师”,赞誉孟子“有功圣门,追配神禹者”,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使“亚圣”成为孟子的专用封号,人们把至圣孔子与亚圣孟子合称为“孔孟”。元朝文宗帝的诰封,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孟子学说得到进一步广泛传播,孟庙也得到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

      在孟庙的致严堂院内东西两侧,有一雌一雄两株古老而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整个庭院绿荫蔽满,缠绕着银杏树干的是一株古老的紫藤萝,旋转曲折,宛如游龙,一直伸展到树顶。致严堂是一座碑碣林立、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四周墙壁间镶嵌着50多块碑刻。其中尤为珍贵的碑刻当属宋朝元丰六年(1083年)追封孟子邹国公的《尚书省牒文》、元丰七年(1084年)《重修邹国公庙奏牒文》和宣和四年(1122年)《礼部太常寺榜文》。其余碑刻是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后的诗词题咏,如明朝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题孟庙古桧一首》:“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碑文以树喻人,表达了董其昌对孟子的崇敬之情。此外,还有明朝集王羲之所书的《邹县重修孟子庙碑》及《勤廉公仁》官箴碑。

      《勤廉公仁》官箴碑四面分别刻写“勤”“廉”“公” “仁”四篇文章,论述了古代为官者做官、做人、做事的原则,处处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浸润和影响。


孟子思想及其义理逻辑

      “浩然之气”作为孟子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鼓舞了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浩然之气”自诞生之初即以道德立论,这股清气有助于公民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激励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提升社会公德,增强价值认同。其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与当代中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目标。

      在借鉴孔子“血气三戒说”基础上,孟子以义来戒除血气中的欲望,继承并丰富其内涵,从而创造了“浩然之气”思想,并从勇、志角度加以探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的内涵首先体现在大勇,它受到具有省思功能的道德本心所支配,所引导的“义理”之气是受心志所支配的大勇之气,体现为至大、至刚的巨大精神力量与高尚品质,可以帮助人充盈内心、积极修养道德品格,继而达到人格上的坚毅与刚强。

      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浩然之气需要义与道相互配合,否则就失去了力量。义、道是两种道德准则,要在符合“义”的基础上追求“道”,成为个人立身行事之准则,体现为以天下为己任、担当社会道义、无所畏惧的气魄与勇气,以及品质上的坚毅刚强、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天地之间的光明磊落。总之,浩然之气是个人内在德性与最高道德准则的协调融合,是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

      此外,孟子高度继承了夏商周时期的“重民”思想和孔子的“仁爱”理念,将人性论作为治国理政的逻辑基础,从人性善的本源性与内在性对贤人治理、礼乐制度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凸显了以德配位、礼乐感化的重要性,并构建了善、法并行的王道政治和以民为本的“仁政”体系,“讲仁爱”“重民本”思想成为历朝历代和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治国安邦思想,“民贵君轻”“制民之产”“推恩于民”等理念则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之源。比如,经济上要注重“富民”“惠民”,管理者要善于“推恩于民”,只有保证“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国家才会稳定发展。这些思想对于当今我们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孟子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明人伦”“大丈夫”,强调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夯实道德之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在人性本善的大前提下,他系统阐释了道德起源以及道德教育的作用、内容、方法。

      孟子还对生命伦理有着极为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天命”是人之存在的根本因素,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去挑战天命的权威,而是寻求终极意义上的一致,即“天之性”皆具于人心之中,人只要“发明”此心,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就能得以体现。天赋予人以“仁义礼智之性”,人积极开显“善性”,人性就能完美表现,成就实际的仁义礼智之德行,人也就实现了天赋予人的生命。生命能够“尽道”而终,人的本真生命归结为精神生命,肉体生命长短将退居次要地位。

      理解了孟子的生命伦理观,就理解了他一直主张的“舍生取义”。这种主张使人们面对生死时比较超然,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意义不在于肉体生命时间长短,而在于人们对天命、天性的深刻领悟、欣赏与实践。人不受自然生命限制,就能稳固生命的浩然之气。有了生命的浩然之气,人反而愈能乐观从容地生活于人世间。

      孟子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是“性命攸关”的生命伦理思想。他在维护了人的“主体自由”的同时,强调顺应天命过程中人如何“立命”“造命”。在中华哲学思想史上,论证人类自身存在“高贵”与“光荣”的,孟子大概是第一人。无疑,这一生命伦理思想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0期

文:陈晓霞

作者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