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羲皇故里 陇上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掠影
发布日期:2024-03-12

      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

      兼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天水,尽揽天时地利。

      在天水,有的地方是太阳绘出的大写意,有的地方是月亮描出的工笔画,北雄南秀兼备。群山绵延中,一座孤峰高耸其间,这便是“形如大地隆起的麦垛”的麦积山,其鬼斧神工堪称藏身山间的奇观。麦积山石窟中菩萨与弟子的悄悄话、红衣童女的酒窝、第44窟主佛“东方的微笑”……这些穿越时光的共情,让人流连忘返。

      抚慰人心的力量,来自虔诚的信念,更来自脚下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脚会踩出八千年前的太阳。”走进距天水市区约90公里的秦安县大地湾,便会发出如此的感叹。大地湾,以“大地”之名迎来华夏文明的曙光,释放着中华文明根植于广袤大地的旺盛生命力。

      放眼卦台山和渭河两岸,一幅天然的太极图就展现在面前。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伏羲在此一画开天、创制先天八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文始祖伏羲、孔门弟子石作蜀、汉赋大家赵壹、中唐古文运动先驱李翱、“北宗画派之祖”李思训、五代奇才王仁裕、宋词名宿张炎、明代大儒胡缵宗、翰林侍读巩建丰、晚清学人王权、“陇南文宗”任其昌以及当代学人冯国瑞、霍松林、雷达,等等,构成了天水绵延不断的文脉。

      神奇的天水,能激发起人的诗情。李白的诗歌,延续着天水的文脉。杜甫在天水驻留3个多月,留下了百余首诗作。曹植、陆机、王昌龄等文坛巨擘也被天水的山水人文所折服,写下传世之作。

      拥有8000多年文化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2700多年建城史的“羲皇故里”天水,无愧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b88-82b4fff8e1988ba6a8b398c93b12fe1e_副本.png


“羲皇故里”

      在那洪荒的原始时代,一位智者思索着“怎样引导人们从蒙昧中走出来”——这个人便是伏羲。在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是创世英雄、民族始祖。

      据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庖牺指的就是伏羲,成纪就是天水。

      相传,位于天水市区约25公里的卦台山,是伏羲画卦处。他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风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思考着万物运行的规律——南北山脉,若抱若合,整个山地与河流犹如巨幅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于是,伏羲怀着一腔热情,用思想的巨笔,一画开天,创制先天八卦。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从八卦以及易学体系中可以看出自然界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男女等对立统一关系之间的消长演变规律,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思想基础,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医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补三皇本纪》又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他创造的书契以刻画符号为特征,是中国文字的萌芽,为后世创造象形文字开辟了思路,其意义不可估量。

      相传,伏羲及其部族发明创造甚多,除了画八卦、造书契之外,还有结网罟、取火种、养牲畜等,涉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天水市博物馆里有一尊伏羲、女娲浮雕,人首蛇身,这或许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有关。直到如今,天水人仍然视蛇为灵虫,对其十分敬畏。

《伏羲庙内景》王新亮_18609380922.jpg

天水伏羲庙 王新亮/摄

      随着部族的强大,雄才大略的伏羲自渭河上游而下,兼并一个又一个部落,最终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则遍布黄河流域及其南北地区。

      传说,在此期间,伏羲表现出包容天地的博大胸襟。兼并牛部落,就在蛇图腾上添上牛耳;兼并马部落,就在蛇图腾上添上马头;兼并鹿部落,就在蛇图腾上添上鹿角……最终,形成了龙图腾和龙部落以及龙文化。竖起龙图腾的旗帜,标志着伏羲融合了各部族并已告别洪荒,走向文明。而龙文化,早已渗透在每位华夏儿女的血液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标识、情感纽带和精神象征。

      于是,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与女娲,也都成为中华民族历代口耳相传又见诸典籍史乘并加以推崇、歌颂、积淀、信仰、寻根的对象。

      与伏羲携手共创人类文明的伟大女性——女娲,主要功绩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以及制定婚姻制度等。

      慎终追远,继往开来。

《天水伏羲庙》王新亮_摄_18609380922.png

天水伏羲庙 王新亮/摄

      “讲好伏羲画卦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今,“羲皇故里”天水高度重视伏羲文化的发掘研究和传承弘扬,着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创建国家卓越博物馆和伏羲庙5A级大景区。利用天水伏羲庙作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历史资源优势,成功举办34届公祭伏羲大典活动。在公祭伏羲大典活动仪式上,全国56个民族青年代表参祭,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互动等系列实践活动。在每年春、秋两次民间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华诞典礼上,天水各民族青年代表参祭。同时,举办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国粹”系列论坛、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天水,正在用伏羲画卦故事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进一步坚定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20230622478830ta.jpg

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广场举行 中新社 九美旦增/摄


文明探源大地湾

      位于天水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誉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大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大地湾遗址为代表的大地湾史前文化,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物,大地湾遗存据碳14年代测定时代约为距今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在此发掘的众多遗迹构成的聚落遗存,刷新了6项“中国考古之最”。

      在人们的印象中,7000多年前的大地湾先民似乎还在饮血茹毛,但事实上他们不仅有黍吃,还培植出了油菜。大地湾考古工作队在命名为H398的大坑中发现了炭化的植物种子,经鉴定,属于禾本科的黍(俗称糜子)和十字花科的油菜。这是黄河流域旱作农业发现的最早的谷物之一。这个发现,推翻了国际农史学界通常认为中国黍源于外国的观点,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向前推了近1000年。

      大地湾遗址还发现了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彩陶。其中,外沿下饰一周红色宽带纹、内沿下饰一周红色窄带纹的三足钵距今近8000年。有着红色带纹的三足钵,不仅实证了中国彩陶文化悠久的历史,还为大地湾文化拉开了序幕。

大地湾.png

大地湾遗址出土文物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我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年代最早的宫殿式房屋建筑,也是在大地湾遗址发现的。考古专家根据大地湾一期房址留存痕迹推测,它属圆锥形茅草房屋建筑。这说明,7000多年前的先民已告别了野处穴居的历史。而四期F901发掘的大型建筑,则是一座宏伟的部落会堂,体现了我国传统土木建筑的特点。

      在大地湾一期文化层出土的20多件钵形器和部分陶片的内壁上,考古学家发现了10余种不同纹样的红色彩绘符号。据推测,这种彩绘符号可能都含有记事的意义,应属于中国汉字的雏形,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和线索。

      与此同时,大地湾遗址还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和中国最早的绘画等。

      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湾文化在原始农业、彩陶、乐器、建筑、绘画、聚落等多方面,无疑都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最初光芒。然而,目前大地湾遗址的发掘面积仅为1万多平方米,还不到总面积的1%。我们只是初步揭开了大地湾文明面纱的一角,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发现。

      近年来,在大地湾遗址又发现6万年以来人类连续不断活动的文化层,呈现出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原始农业生成的完整过程。

      目前,天水市依托大地湾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结合伏羲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以及清水河自然生态资源,不断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进程中,大地湾文化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溯源秦文化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秦国剪灭群雄,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列国争霸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而天水是早期秦文化生长的沃土。秦人本来出自东方古老的东夷族,商周时期替王室守边,迁徙至天水一带。周孝王时,秦人先祖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附庸,并“邑之秦”(《史记·秦本纪》);至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有功,受封诸侯,正式建国。从秦人迁到天水至公元前763年襄公之子文公率族徙往关中,秦人的主体部族在天水地区生活了300多年。天水之称“秦州”,关中之称“秦川”,皆因非子封地“秦邑”而得名。

      伴随秦人在陇东南地区的兴起和建国,秦文化随之形成。在秦人族体形成阶段,他们与西戎和睦相处,主动吸收车马、射猎、畜牧等西戎文化因素以发展壮大自己。从非子受封到襄公建国,秦人以其包容开放的姿态,兼容商文化、周文化和西陲的戎文化,进而形成了以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复合型新文化——秦文化。这一文化具有开放包容、进取果敢、质朴实用的鲜明特色,成为秦人迅速崛起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基因。而天水宜农又宜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为秦人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充足的资源。

      秦襄公时的秦公簋以及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秦公鼎、流落海外的秦公壶等,均刻有铭文,标志着秦人对文字的广泛使用和当时文化的迅速发展。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统一文字,选择小篆作为标准文字。《诗经·国风·秦风》共有十篇,近一半源于天水或与天水相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经》中最浪漫迷人的诗作《秦风·蒹葭》就诞生于秦地天水,诗中的“水”指的就是发源于齐寿山的西汉水。

      距天水约70公里的大堡子山秦公墓中出土的成套编钟和石罄,也证明秦人已有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这是文献记载中国最早设立的两个县。邽县即今天水,冀县即今甘谷,俱在今天水市辖区,所以这里诞生了“华夏第一县”。

      在华夏文明形成进程中,秦早期文化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代的重要意义。探究“秦汉雄风”的形成渊源,无不与天水和秦文化有着必然联系。


“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经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1600余年的不断开凿、重修,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

《麦积山秋景》王新亮_摄_18609380922_副本.png

麦积山石窟远眺 王新亮/摄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瑰宝,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生动记录了千余年来各朝代的文化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演变过程,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无愧“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美誉。

      麦积山的所塑佛像,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开始,几乎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面容和蔼可亲,有的慈祥如父母、有的憨厚如兄弟、有的文静如姐妹、有的淘气如孩童,尊尊塑像皆闪烁着人性的光芒。133窟的小沙弥,嘴角的微笑浅似水纹、深似潭水,每位参观者看到无不会心一笑。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北魏早期佛像多为半偏袒袈裟,这种在原有偏袒袈裟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的袈裟,既体现了印度佛教传统,又增添了中原服饰要素,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

WechatIMG71.jpg

麦积山石窟东崖大佛 李小林/摄

      与此同时,北魏时期建造的大大小小窟龛内,常常出现身着褒衣博带袈裟、宽松交领连衣长裙的身姿轻盈的汉装飞天,与身穿较紧身的圆领或袒右袈裟的西域风格坐佛交相辉映,这便是当时胡汉相融的显著表现。不仅如此,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雍容大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历代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风格,都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麦积山石窟的建筑壁画泥塑,大多由皇家贵族聘请最高技艺的民间技师建造,除了“接地气”外,更体现了当时最高等级的石窟艺术。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长达1600多公里,天水则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一直发挥着门户和驿站的重要作用。

      如今的天水,是陇东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天水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重点围绕“商贸物流,文化繁荣,多领域合作,和谐共建共赢”做文章,与“一带一路”建设同频共振。同时,天水更加注重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着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果菜畜药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农业先行区、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开放高地。

      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天水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天水全方位开展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节点城市联手进行节会互参、景点互推,共同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平台,着力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景区和辐射联动周边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历史上,天水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早在非子牧马前,即有大量的戎族居此;两汉时期,羌、氐散居天水各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在天水均有分布。隋唐时期,天水已呈现出“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的多民族相融景象。

      如今的天水,生活着汉、回、满、蒙古等46个民族,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正在携手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崭新篇章。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2期

文:汪渺 本刊记者 刘雅 张昀竹

作者汪渺为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天水市作协主席

责编: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