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八朝古都 大宋梦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掠影
发布日期:2024-06-19

      2022年,一幅巨大的石雕祥瑞壁画在河南开封出土!它标志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发掘取得重要进展,并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北宋时期最大的石刻,它与北宋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东京梦华录》中“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的记载高度吻合,再现了北宋东京城繁荣恢弘的历史场景,展示了宋代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艺术。

      这就是开封,有着4100多年建城史和580多年都城史的“八朝古都”。

      “开封”之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庄公在这里修筑储粮仓城,“启拓封疆”,定名“启封”。后来,汉景帝刘启将其更名为“开封”。历史上,它还被称为汴梁、大梁、汴州、东京、浚仪、祥符,等等。“东京富丽天下无”,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北宋东京城以坊市融合、街衢纵横写下了人类城市史的辉煌篇章。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给开封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千年铁塔巍然耸立,宋金故宫龙亭雄伟壮观,“城摞城”奇观世所罕见,古都中轴线从未改变……

      如果没有开封,何以大宋梦华!

DJI_0120.jpg

俯瞰开封清明上河园


上承汉唐 下启明清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以古闻名,尤以“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而闻名于世。

      某种程度上说,北宋是一个发展不太均衡的朝代。一方面,北宋军事实力不强,与辽和西夏的对峙长期处于劣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因此也曾被认为是军事上“积弱”、经济上“积贫”。另一方面,北宋也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很多重大创新发明都诞生于此时,文学艺术更是名人辈出、成就卓著。历史学家陈寅恪就评价道:“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宋代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承上启下的朝代,古代社会发展至此已日臻成熟。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说:“宋屡为北蛮诸邦所困,但帝国的文化和科学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称之为成熟时期。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东京梦华录》不惜笔墨,用绮丽词句记录了当时东京(开封)的繁华盛世:“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那么,宋文化何以能够辉煌一时、光照百代呢?

      其一,宋文化具有开放性。宋朝定都开封,中华都城自此从西部迁移到中州,从山地进入平原。宋代对外经济贸易比隋唐时期更加发达昌盛,在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扬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秀州(今浙江嘉兴)等地设有海关,对外交往频繁,使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作为都城的开封,尤其具有魅力和活力。

      其二,宋文化具有包容性。一方面表现在士大夫集团对皇权有制衡作用。宋代士大夫集团势力强大,形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士大夫政治,或称文官政治。这是宋朝“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政策长期实行的结果。另一方面,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使得士大夫敢于指陈时弊、大胆思维和勇于创新,这也是宋代科技文明发展水准在当时位居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同时,儒、释、道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共存,推动了理学的产生,使中国传统哲学进入到更高的思辨境地。

      其三,宋文化具有雅俗共赏性。如果将唐文化比喻成色彩鲜艳的油画,那么宋文化则是清丽脱俗的水墨画。宋词艺术空前绝后,涌现出了范仲淹、欧阳修、柳永、晏殊等多位名家。与唐诗高雅的意向相比,宋词更多地以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的意象,“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宋代的“古文运动”亦使得散文重新焕发出简洁明快的魅力,其文献也通俗易懂。此外,佛教的世俗化尤其引人注目,连庄严肃穆的皇家寺院——大相国寺,也成为每月八次开放的市场。至于市民文艺,无不是大俗中见大雅、大雅寓于大俗中。《东京梦华录》就详尽地描绘了开封城中百姓的生活,散发着浓浓的市井味和烟火气。其实,这正是宋文化旺盛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三重城”“中轴线”与“城摞城、城套城”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的词句,丰富了我们对北宋开封水上交通的想象。当时,汴河、蔡河、五丈河、惠民河、金水河构成独一无二的水系,成为维持开封繁华的脉络。

      公元前359年,魏国国君梁惠王把都城从山西的安邑迁到如今的开封一带,修建了大梁城,并将黄河水沿汴河引到大梁城北,向南沿蔡水进入颍水。此项工程造就了后来楚汉相争的“鸿沟”,也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运河。这条运河不仅有利于农业灌溉,而且沟通了黄河、济水与淮河,使千里中原变成水陆通道,促进了大梁乃至魏国的繁荣,由此翻开了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从此,开封便与隋唐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黄河也与开封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宋时期黄河从河南安阳滑县以北流过,距离开封有100多公里。南宋以后,黄河开始在开封附近频繁决溢,元明清三代有数十次泛水袭城,7次水淹开封城。河患频繁,导致黄河不断改道,逐渐南徙。清咸丰五年(1855年),兰考铜瓦厢决口(今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形成如今的河道,黄河距开封城仅9公里。

      12世纪以来,频繁的黄河水患使开封城的地势、地貌等发生较大改变,形成“城摞城、城套城”的奇特现象。如今的开封城下共有6座城池,分别是战国魏大梁城、唐代汴州城、五代及北宋东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开封城和清代开封城。这6座城池自下而上叠压在一起,考古学界称其为“城摞城、城套城”。在黄河流域,开封与黄河的历史关系正是通过“城摞城”等现象得到了真实演绎,也是最为生动的黄河故事。

      漫步开封古城,处处是历史,景景皆文化。一个地名,一条街道,一片砖瓦,一段残垣,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都城的车水马龙、繁花似锦,汴河滔滔、舟来船往。

《铁塔秋色》李龙国(河南开封)_副本.jpg

开封铁塔远眺

      “八朝古都”的开封,属于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址。其皇宫、内城、外城“三重”规制格局和世界城市中唯一始终未变的中轴线定位,上承5000年前良渚文化中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城”“天之中”自然星座理念,以及战国魏国大梁石申《星经》和北宋“三重城”“地之中”人文创世思想,又为金元明清历朝历代建都规制所继承和效仿,被称作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

      开封的“三重城”和“中轴线”,堪称中国古都规制发展的里程碑。最新考古发现的宋代桥岸石壁再次明确印证,千百年来开封城中轴线的位置从来没有偏移过。它以北宋皇宫大庆殿、宣德门(今龙亭大殿以南)为中心线始点,向南部内城御街、州桥、朱雀门(今中山路一线)和外城南熏门方向延伸,成为中国古都形成最早、逾越千年历史的传统“中轴线”。它不仅是古都开封地表实体的中心标志,也是华夏历史文明在开封传承的独特依据,更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从长安、洛阳到开封、北京,在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都城史上,开封可以说是转折点。北宋天文历法专家把宋都开封的中轴线作为国家、中央子午线,又将其与宋都开封中轴线从规划、设计、建筑等方面合而为一,体现的正是国家“大一统”的传统理念。当时的开封城人逾百万、富甲天下,处在自身历史发展的巅峰时期,是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对后世中国都城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营建和布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宋会要辑稿·食货》中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二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从前朝代实行的宵禁政策已被取消,开封人过起了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描绘的灯火如昼的宋代元宵夜引发后人无数遐想。莺歌燕舞、夜色阑珊,开封俨然成为了一座不夜城。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北宋的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勾栏瓦舍”逐渐成为当时开封集歌舞娱乐表演和商业贸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一首小曲儿、一段琴艺、一场杂剧,无不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站在中轴线上,便可一眼望尽开封昔日的繁华。正如被誉为“北宋社会风貌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所刻画的徽宗年间东京汴河两岸清明时节场景,美酒、美食、民宿、医馆、占卜、娱乐、生意……尽是满满的商业气息和兴旺繁盛的人气。“九月菊龙腾汴京,香风十里动菊城”。每年九月的菊花也闻名遐迩。“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堪称乐事。直到如今,每年开封都会举办清明文化节和菊花文化节。这是历史传统的延续,也是文化传承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载体。

《历史与未来》+城市风光+开封市+李龙国+13460738080+开封市河南大学金明校区行政楼422.jpg

开封市龙亭公园一瞥


八荒争凑 万国咸通

      自古以来,开封一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

      辽宋夏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诸政权长期并立的历史阶段,也是各地域民众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产生内聚力的重要时期,推动了各族群从诸政权辖域内的局部性交融到诸政权间跨区域的整体性互融,促使各政权共续“中国”正统,共享经济聚合,共融地域文化,共鉴文学艺术,谱写了元明清三代大一统宏伟乐章的前奏。(参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北宋统治者对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持开放态度,还在东京设立了规模庞大的接待机构。

      当时,逗留和居住于东京城的各族群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比如,各地饮食纷纷进入都城,形成“胡食”“北食”“南食”“川味”等多元交汇的美食格局,有些特色菜品还进入了北宋宫廷。契丹每年贺宋朝皇帝寿辰时,除派辽国厨师到宋宫廷中烹制契丹风味食品外,还送上了自制的曲酒、蜜山果、山梨柿、面枣等贺礼。这一时期,契丹、女真的服饰也传入东京等地并盛行一时。而金灭北宋后,迁居开封的女真人也逐渐向中原汉服靠拢,“渐有文饰,妇人或裹‘消遥’,或裹头巾,随其所好”。

      据史籍记载,有许多党项人在东京大量售卖土特产,“卖甘草、蓰蓉甚多,人数比常年亦倍”。可以想见,当时定居此城的北方族群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史籍中还有这样的描述:“番曲,名曰异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又相国寺货杂物处,凡物稍异者,皆以番名之。有两刀相并而鞘,曰番刀;有笛……曰番笛。及市井间多以绢画番国士马以博塞。”直至北宋末年,北方族群风格的歌舞及相关文化产品在东京仍然非常流行。

      与此同时,各族群也不断学习、仿效中原文化。开封府原本是五代以来至宋代行政区划名称和管理机构名称,西夏却直接照搬过去,将管理机构命名为“开封府”,“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如“京师”一般是都城地区管理衙门的名称,在西夏人心目中仿佛开封府也成了都城的代名词——只有称“开封府”才有正统的权威性。

      繁塔是北宋开封兴建的第一座佛塔,塔内有近200方宋代石刻,其中一方为夏州党项人李光文捐施,有建塔题刻载:“夏州番洛都知兵马李光文施”。身为党项上层人士,李光文在开封向繁塔捐施,无疑是北宋时期党项人和汉人和谐相处的重要见证。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开封在促进中国与欧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是长安。唐代后期,由于长安、洛阳遭战乱破坏,水陆便利的开封迅速崛起,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开封建都。尤其北宋以来,开封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南船北马云集、客商络绎不绝,是继长安、洛阳之后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时,从开封出发有3条国际贸易通道:向西经函谷关、河西走廊出西域到中亚,向东由朝鲜渡海到日本,向南经大运河出海沿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东南亚、非洲、欧洲。开封因丝绸之路而昌盛,丝绸之路因开封而绵长,二者相辅相成。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均出自北宋时期,这些中华文明成果随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扩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文化变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古城与新生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不仅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还有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以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多彩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厚重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进入新时代,生活着近50个民族的古城开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深入开展“遍地同心石榴红·融合浇灌团结花”主题活动,大力争创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优秀单位及个人,共建共享和睦和谐和美的幸福家园,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破题破冰,出圈出彩。开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相结合,实施文旅强市战略,延续千年历史文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培元、以文聚力,以文兴业、以文化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起大文旅发展格局,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创造,赋予文化旅游资源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千年古城已然焕发出蓬勃生机。

      让史书上的故事“走出来”,让“沉睡”的文物“醒过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潮起来”。开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持续推动文旅经济传统业态提质升级,扎实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落地落实,持续在“营造氛围、创新模式、促进‘三交’”上下功夫,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引导景区突出和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规范旅游景点导游词(解说词),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馆和公园、护城河沿岸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长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建设等平台,利用州桥及古汴河遗址展示项目、龙亭公园、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等历史文化景区,打造红色研学系、非遗研学系等十大研学体系线路,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体育表演大会、“中国·开封宋文化非遗节”等为载体,将非遗展销、舞台演绎、宋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有效融合,形成集文旅体验、研学消费于一体的文旅经济新模式,着力擦亮“四月清明”“十月菊香”“大宋中国年”品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新时代开封故事。

鼓楼夜市1.jpg

开封鼓楼夜色

      春光明媚的时节,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来自开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前来打卡体验。作为“根在河南·花开中国”主题体验项目的组成部分,以“百川汇流·文化互鉴”为主题的开封体验区,通过视、听、品等互动方式展现了宋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宋风四雅、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魅力,讲述了蕴含其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让广大观众更加对开封充满了向往。

      历史的积淀、独特的魅力,为开封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赋予了足够的底气。一个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美丽、幸福和谐的活力开封,正崛起于中原大地。

      “一城宋韵,东京梦华”。

      这就是开封!难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表示,“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难怪,著名作家王蒙会说“住在开封是一件幸福的事”。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4期

文:齐德舜

作者为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河南省开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对此文亦有贡献

图:李龙国

责编:刘雅 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