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寻根“中华民族大家庭”——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发布日期:2024-06-28

      头顶,点点繁星勾勒出一幅古星象图;脚下,“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等字样缓缓汇入“中华文明之河”。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的人们仰望同一片星空,脚踏同一片热土,铸就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北京,西长安街。民族文化宫正在展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置身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1500余件文物与古籍穿越千年时光,见证中华民族并非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聚合而成的民族实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那样:“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6月21日,记者实地探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探寻中华一家的文化根脉,感悟“泱泱中华,何以中华”。


“大一统”千年文脉

      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走进“大一统”展厅,正对大门的“花瓣墙”和“集思柱”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打卡。“花瓣古籍墙是我们专门制作的一个互动体验专区,眼前的上千朵花瓣是一个个小书盒,藏有中华各民族的典籍。”民族文化宫讲解员焦翊丹介绍。按下花瓣上的“小机关”,花瓣瞬间向上翻起,从“花心”中弹出一本古籍复制件。

      “每朵花瓣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心都连在一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焦翊丹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任毅向记者介绍,“‘大一统’单元从思想理念、制度实践、价值追求3个维度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大交融’单元从传统文化等微观视角,展现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壮大的脉络和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大团结’单元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据介绍,这是目前可以考证的“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

      通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一视同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一统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共识。

      “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一枚出土自新疆的桃花石可汗铜币,正是大一统的深刻写照。

      “桃花石”,意指中国。这个美丽的名称,东罗马史学家早在7世纪就曾使用,汉文文献则首次出现于古籍《长春真人西游记》中。1980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宋代铜币背面,同样印有“桃花石可汗”字样。宋代时西域虽然远离中原,但这里的王国依然有着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

      如今,《长春真人西游记》和桃花石可汗铜币,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向观众讲述西域与中原之间久远深厚的交往交流交融往事。

      花瓣墙上方,灯光颜色不断变化,投射出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的词句,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汇入正前方的“集思柱”。“集思柱”屏幕上,由不同字体书写的“中华典藏”4个大字循环呈现,汇聚成一条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交融浸润、熔铸淬炼,最终凝结成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中华文脉绵延不断,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大交融”同声共振

      铜鼓声声,催人奋进,鼓舞中华。

4444444.png

▲观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现场参观。佟欣雨摄

      在第二单元“大交融”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铜声共振,鼓舞中华”特色展区。这里展出的一组铜鼓,古朴大方、庄重神秘,年代涵盖从汉代至清代。

      据了解,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民族创造的极富特色的礼器、重器和乐器,有“北鼎南鼓”之誉。“在古代,铜鼓用于战争、祭祀、娱乐等活动。青铜的原材料来自南方,但铸造技艺受到中原的影响,所以这组铜鼓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也是中原与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焦翊丹介绍。

      时至今日,许多地方仍在使用铜鼓,民族的交融让鼓声回响千年。在展厅的“同心共振”互动专区,6面铜鼓依次排列,鼓面上绘有太阳纹、十二生肖等各民族融聚共享的文化符号。用手触碰,“鼓面”便会变幻出绚丽色彩并播放各族人民耳熟能详的歌曲。当6名观众同时触碰鼓面时,背后大屏幕上会“召唤”出仙鹤、麒麟、凤凰等中华传统瑞兽。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严庆感慨道:“每一面铜鼓都像一本记忆的书卷,记载着不同的故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交融汇聚,横向传播、纵向传承。”

      横笛、箜篌、琵琶等众多乐器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田阳的舞狮面具、云南的狮头面具、青海土族的狮面具,烙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一件龙舟模型,24位不同民族的划手齐心协力划动船桨,这是各民族龙舟竞渡过端午的艺术还原……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和睦共居,血脉相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展厅正中央,一幅流动的影像贯穿整个展厅,展示着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通道——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辽西走廊等。上方则用纱幔展示一幅汉代西域交通图,再现千年丝绸之路的繁荣盛景。

      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大团结”时代新歌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55555.jpg

▲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大团结”展厅。佟欣雨摄

      走进“大团结”展厅,中心区域是以红旗为主题的巨型展台。展台上设置一组数字时间轴——1921、1949、1978、2012,4个关键时间节点被红色波涛高高托举,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红旗展台四周,环绕着各民族乐器打造的“乐器墙”。“万方乐奏”,寓意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大团结。

      不少专家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天下大同”等观念的批判性继承,发展出的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

      展柜内,陈列着1920年我国公开出版的首部中文《共产党宣言》以及蒙古文、藏文、朝鲜文等多民族文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华民族真正成为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进一步升华。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先后组织中央访问团,分赴西北、西南、中南及东北、内蒙古等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首创。

      展厅中,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西畴县第一区长箐乡苗族群众敬献中央访问团的锦旗见证了那段岁月。锦旗由当地群众用麻布和彩线亲手制作,“民族平等”4个大字格外醒目。

      锦旗上还有小字绣有“苗家苦曲”和“苗家翻身曲”,其中“苗家得解放,感谢共产党”一句,用质朴的话语表达着真挚的情感。

      时光的车轮飞速向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识,早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群众的血脉,化作守土卫边的笃信笃行。

      一条题写着“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字样的水裤,留有“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的亲笔签名;

      一块刻着“中国”二字的石头,出自“人民楷模”、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之手;

      5面鲜艳的五星红旗,3面来自首都北京、黑龙江漠河、海南三沙,另外两面则是新疆塔城居民沙勒克江在自家小院升起的国旗和西藏山南卓嘎、央宗姐妹手工制作的国旗。

      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与山川为伍、与风雪作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对祖国的赤诚。

      展览自2023年8月1日开幕以来,现场观展人次突破15万。“一生所幸,乃生华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展览的观众留言簿上,字里行间跃动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深共鸣。

      展厅内,反复播放着一段火遍全网的短视频:

      在新疆喀什地区,一名网友骑行路上偶遇当地小男孩,问:“你们是塔吉克族还是维吾尔族?”

      小男孩脱口而出:“中华民族!”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