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武陵桃源 林海瑰宝——走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南龙山油桐种植系统
发布日期:2023-07-18

  受访者: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罗康隆、研究员何治民   采访:本刊记者 龙慧蕊


FF55FDBEAA86DC7BB4ED1B8D48E448AC.png

远眺龙山桐花寨 

“阳春三月桐花开,玉骨冰肌凝香雪。”“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句,让桐花成为人们心中浪漫的代名词。繁花之下,漫山遍野的油桐树,也曾是山里人赖以生存的生计所在。


每年农历三月,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咱果乡的桐花寨总会热闹不已。乡亲们邀请远亲近邻、八方宾客到寨子里来参加精心筹备的桐花节,一起欣赏落英缤纷、芳香四溢的田园美景,感受武陵人对家乡、对土地以及对油桐的热爱与感恩。


桐花寨,顾名思义,是一个盛产油桐的地方。以这个寨为核心的8000多亩桐树林,正是龙山县乃至武陵山区宝贵的绿色资源之一。驱车盘山公路,满目葱绿的山林、淡淡的桐花清香,足以让人们的湘西之旅心旷神怡、印象深刻。


五谷之外,还有桐油。


数百年来,就在这高山深谷、土地瘠薄的武陵山区深处,各民族先民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孕育出一片茂盛的油桐林海,创造出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的龙山油桐种植系统。这个系统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桐油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具有武陵山区特色的文化生态。2021年11月,龙山油桐种植系统被认定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近年来,龙山油桐这一重要林业资源,顺应湘西州乃至武陵山区生态绿色农文旅产业大势,走上了一条营造高端品牌、提升文化自信的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油桐在武陵山区有着怎样的种植、繁育历史?它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古往今来,当地各民族为建立、完善、传承油桐种植系统付出了哪些努力?在新时代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油桐文化遗产和产业经济过程中,当地又采取了哪些富有成效的举措?近日,记者就此对话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罗康隆、研究员何治民。



记者:一年多前,龙山油桐种植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我们所知,该项目的成功申报得到了吉首大学的学术支持,两位专家所在的团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那么,在您们眼中,龙山油桐种植系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遗产呢?


罗康隆:感谢《中国民族》杂志对湘西、对油桐产业的关注。龙山油桐种植系统至少有200多年历史了,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龙山县志》中记载:“桐籽或自榨以给油料,或出售于油坊,以此为生计,每岁总值达千万以上。”说明当时龙山已非常重视油桐的种植与桐油的生产,其规模亦相当可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的大力重视下,油桐产业得到了更大发展。196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全国桐油生产会议,龙山县咱果公社社员就在会上介绍了桐油种植经验,咱果也从此有了“金色桐油之乡”的美誉。


长期以来,龙山油桐种植系统在活态中传承,不仅把“千年桐”等珍贵品种保留了下来,还将融合了山地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油桐种植知识、技术和习俗传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桐-林”“桐-菜”“桐-药”“桐-畜”“桐-蜂”等复合种植系统。可以说,龙山油桐种植系统是定居在武陵山区的汉、土家、苗、白等各民族先民共建共享的复合农业文化遗产,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和生态智慧。


油桐全身都是宝。油桐产籽榨桐油,过去一直是龙山重要的经济来源,它可以用于涂料、油墨、医药、农事生产以及冻菌、木耳等菌类的培养基,被湘西各族群众沿用至今。这些年来,经过当地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龙山油桐种植系统终于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桐花寨8000亩桐林为主,加上咱果乡的脉龙村、咱果村,都被国家列入了该系统的核心保护区。我相信,随着项目申报的成功,一定能助推龙山油桐在提升文化自信、打造高端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更加行稳致远。


记者:您谈到龙山油桐种植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富有价值。那么,历史上,油桐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过哪些重要作用呢?


罗康隆:作为最早认识和利用油桐的国家,我国自古就有将桐油用于木材防腐、防水以及治疗各类疾病的记载。据考证,我国最早记载人工栽培和利用油桐的文献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所载“树之榛栗,椅桐梓漆”。有些文献还将广泛种植油桐的地方称为“桐国”,可以说桐油很早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涂料。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龙山县山林茂密,盛产桐油,并因其质量优良而享誉国内外。自清代以来,当地就流传着“一船桐油下河去,十船大米上山来”“家中千株桐,一世不受穷”等说法,由此可见油桐的经济价值之高。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央政府在滇、黔、桂、川、湘、鄂等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进一步打破“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封闭,龙山县所处的酉水流域迎来了商业贸易新阶段。而在众多流通商品中,当属桐油为大宗,《龙山县志》中有载,“龙民多藉此以为利,商贾趋之”,“皮货客亦贸易于此,归者皆易桐油,转售他处”。


彼时,在商品贸易中桐油天然地成为当地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载体,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是由于贸易的繁荣,龙山地区的社会氛围更为开放包容,吸引着各民族陆续迁居、生活于此。


桐油作为商品流通的时间至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当时,大规模人工栽培桐林的情况开始出现,宋朝官府专门设置“桐油作司”以管理桐油买卖与流通。北宋陈翥所著《桐谱》是至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介绍油桐的专门文献,其中特别记载了民间大量交易桐油的情况,“今山家多种成林,盖取子以货之也”。《宋会要·赋税杂录》还提到以桐油作为赋税品种,“油之品三:木油、桐油、鱼油”。此外,古法桐油烟墨工艺也始于宋代。匠人将收集的桐油烟和胶、金箔及20多味中药混合,经千锤百炼制成烟墨,此墨“拈来轻、嗅来香、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除商品贸易外,桐油还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将藤条放进桐油中反复浸泡数月以增加藤条韧性,进而制作藤甲,用于装备“藤甲兵”。更早在唐代,桐油就开始被用于治疗疾病,据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记载:“罂子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立死。摩疥癣、虫疮、毒肿。”及至明代,油桐的种植经营已经遍及长江流域各省,著名农书《农政全书》中就有专门关于培育种植油桐的内容。


总之,桐油作为我国南方独特的涂料,既是民间商贸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南北方各民族互通有无、加强往来的重要物资。对它的认知和利用以及人工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的演进历史,凝结了各族人民的辛劳和智慧,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在历史上,桐油与丝绸、茶叶、瓷器一样,都曾是中国的特产,深受西方国家青睐。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桐油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何治民:桐油在中西方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可以从船舶说起。据40年前《文物》杂志刊发的《川杨河古船发掘简报》记载,唐代古船“外涂桐油”,“缝隙”和“接头”均填“油灰”,而且“铁钉帽亦用油灰封固”。这足以证明,隋唐时期桐油就已被广泛用于船舶防水防腐,推动了中国造船业的长足发展。


到了明代,桐油涂料已成为中国的“国际品牌”。15世纪初叶,郑和七下西洋所用船只都由木材制作而成,桐油为这些大木船提供了保护“盔甲”。郑和乘坐的宝船排水量达两万多吨,是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船舰的100倍。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战船、坐船、水船等各种船舶。由于木船常年浸泡于海水中,对木材的侵蚀极强,加之日晒雨淋、磕磕碰碰,船体需要得到持续地维护和防腐。所以,郑和船队就有多名桐油涂抹工并准备了大量桐油,便于及时维修船只。


郑和频繁的远洋航行,也为中国的桐油产业打开了新的国际市场。16世纪,西班牙学者门多萨在《大中华帝国史》中绘声绘色地介绍了这一神奇的“中国涂料”,“涂有桐油的中国船只,使用寿命可以达到欧洲船只的两倍。”于是,1516年葡萄牙人与中国做成了第一笔桐油买卖。作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后的二三百年间,桐油一直在欧洲大陆销售火爆,甚至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成为了西方必需的工业原料。至今,欧洲还有专门的桐油博物馆,记录着它对促进欧洲工业发展发挥的作用。17世纪,欧洲各国更加重视这种神奇的防腐涂料,一度纷纷仿制中国船,涂有桐油的船只更是身价暴涨。直到上世纪初,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等拉美国家移种中国油桐树成功,才算结束了中国桐油“一枝独秀”的局面。

大堡沟——龙王庙桐花.jpg

龙山县咱果乡的桐花花海 田良东/摄

记者:“一株桐树,要抵过一挺机关枪;一颗桐果,要抵过一颗手榴弹;一粒桐子,要抵过一颗子弹。”据说,这是抗日战争期间,人们对油桐和桐油战略价值的评价。请与我们分享一些关于这段历史的故事。


何治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饱受外敌入侵之苦的中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援助,而桐油正是当时重要的战略交换物资。1938年3月,以桐油为抵押物资,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桐油贷款协议》。同年12月,中美也签订了《中美桐油贷款协议》。此后,英国也向中国提供了一笔信用贷款。随着世界局势日益严峻,桐油价格不断上涨,于是便有了“一株桐树,要抵过一挺机关枪;一颗桐果,要抵过一颗手榴弹;一粒桐子,要抵过一颗子弹”的说法。


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某种程度上来说,桐油也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记者:眼下,武陵山区田间山野的桐花正在绽放,油桐林海展现出“满山飞雪”的浪漫景致,这也成为了湘西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特色景观。那么,这些年来,龙山县是如何让油桐这一悠久的农业文化遗产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焕发活力的?


何治民:其实,不论是过去的桐油,还是如今的文化生态旅游,油桐种植系统始终是助力湘西各族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尤其是在龙山这个农业大县,油桐种植系统所提供的农业种植和林业收益更是占据特殊地位。当地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地林业生态优势,拓展了油桐种植系统的多样化品种和产品,推进林下经济、多元经济的立体发展。包括林菜、林菌、林药、林草等多样化种植业,以及林下养羊、牛、蜂等生态养殖业,在生产好优质油桐产品的同时,不断丰富生态产品种类和延长农业产业链。仅2020年,当地桐油产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收益就达4000万元,相较于2018年增长额超过500万元。


当前,农业文化遗产地林下养殖的本土乌皮羊、黄牛、蜜蜂也成为了“金字招牌”。龙山县扶持一批下游加工企业,探索桐花主题美食加盟店、桐油推拿养生馆等连锁产业,逐渐形成了健全的农产品加工、购销、流通等服务体系,为油桐的核心农产品、大宗商品、特色产品搭建平台,不断拓展其市场销售渠道,提升其品牌效益,让这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优质产业。


与此同时,龙山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遗产地集壮丽自然景观、悠久农耕智慧、良好生态环境、深厚民族文化、淳朴民风习俗等于一体的文旅优势,打造了以景观览胜体验、休闲娱乐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乌龙山—油桐农遗—里耶”旅游精品线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山、走近油桐。


在油桐农林文化的辐射下,龙山县还依托贾市古街、里耶古街等旅游景点,聚集和培育了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人,开展特色风情展演活动,鼓励引导群众开办民宿、农家乐、接待馆等,既让乡亲们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又达到了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如今正值春暖花开时节,欢迎大家来武陵山、来湘西做客,一起到龙山欣赏优美的油桐花海、体验悠久的油桐文化!



作者:罗康隆  何治民  龙慧蕊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3期

编辑:张昀竹 贾天粒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