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在唐蕃古道沿线留下了诸多故事及文物古迹。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旺布乡境内的仁达摩崖造像所在地为山间河谷,三山环绕、两河交汇。造像凿刻于西山东面崖壁上,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内外两重龛。外龛呈纵长方形,上部龛楣造型复杂,由两层上下相叠的华盖、弧拱型棚盖以及华盖下连接的屋形、装饰纹带和垂饰等组成,显得华美庄严,罩于中央主尊的头顶;内龛龛楣两侧上部分别刻有日、月装饰。造像题材内容为一佛八菩萨,中央主尊为大日如来佛,通高达4.16米,头戴三花冠,双手结禅定印,上身袒露仅斜披帛带,双腿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下方有一对狮子背向而立。大日如来佛两侧各有一列四尊菩萨,为八大菩萨,除文殊菩萨外,均头戴三花冠,上身仅斜披帛带坐于莲座上,手中拿着各自的标志性执物,但不少已经佚失。在两侧菩萨的上方还各有一身飞天,左侧飞天头部右侧刻有一竖列汉文题记“××僧法藏为父母”,右侧飞天头部旁边也有一竖排汉文题记,但已不可识读。在造像区域下方和右侧上方有成组的大段题记,共计4组,其中古藏文3组、汉文1组。汉文题记残存15列,可辨有“同料僧”“都料僧马”“皇帝”等字样。第一组古藏文题记讲述的是珍爱佛法之利益;第二组古藏文题记是简略版的《普贤行愿王经》;第三组古藏文题记阐明了造像的时间、目的、参与人员等重要信息。上世纪80年代这组题记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学界的极大关注。
这段题记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丰富。首先,它明确了石刻的时间是在赞普赤德松赞时期(798-815年在位)的猴年夏天,即804年。其次,它说明雕造此石刻同“与唐议和”之事有关,并且佛法和议政大臣之衔由比丘担任,宰相也是比丘。表明在赞普赤德松赞时期,僧人已经参政议政并且担任宰相等高级别的、重要的职位,主导“与唐议和”这样的大事。也正是在此推动和主导之下,实现了唐蕃甥舅和盟。第三,进行雕像刻经的是堪布巴廓·益西央率领的团队。其中有僧人,也有俗人;不仅有吐蕃人,也有中原汉人参与,是藏汉僧俗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同时,益西央的团队不仅在此处刻像,还在悦、隆、蚌、勒、勃吾等地广为勒石造像。近20多年来,在青藏高原东部川甘青藏交界地带发现了不少吐蕃时期的石刻,很可能都与益西央的雕像活动有关。目前,已经在甘肃扁渡口、青海玉树文成公主庙等地发现了他的名字,证明这两处摩崖造像也是由他主持雕凿的。
仁达摩崖造像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组合的造像题材,在昌都芒康、玉树贝纳沟、敦煌榆林窟等地也有发现。同样的题材、类似的配置,表明这是吐蕃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信仰和形制。但仁达摩崖造像的难得之处在于有明确的历史信息和纪年信息,并且藏、汉题记兼具,为赞普之功德、众生之福泽、汉藏之友好而勒石永铭!
上世纪80年代,为保护仁达摩崖造像和石刻题记,依崖修建了一座两层藏式平顶建筑,由僧舍、厨房和佛堂三部分组成。其中佛堂为主体建筑,坐西向东,依坡势和崖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造像和题记所在崖壁就成了佛堂的主壁即东壁,这处摩崖造像地因此也被称为“仁达拉康”。
文:张长虹
作者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4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