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近年来在弘扬传道济民的书院文化上下功夫,在研究和推进“真理本土化”上下功夫,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上下功夫,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千年文脉。
从古老书院到现代大学,从传统书院到大学书院制,岳麓书院的现代转型与复兴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岳麓书院恢复发展的历程,理绎书院复兴背后的时代思潮,探寻复兴进程中几代书院人的精神世界,审视传统书院教育的现代价值,对于我们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回应当今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不无裨益。
岳麓书院的祭孔典礼
回归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之初的基本定位
曾几何时,岳麓书院这所在历史洪流中被严重边缘化的千年书院沉寂无声,破败不堪、满目疮痍。
改革开放伊始,作为文物单位的岳麓书院回归湖南大学修复管理。在呈送省委、省政府的报告中,湖南大学提出修复后的书院“不仅是作为一般的旅游点,更应能为国内外开展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活动创造条件”。这个目标体现了教育界和学术界更为深层的一种历史共识和现实需求,成为岳麓书院恢复建设的蓝图指引。
岳麓书院的修复,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兴起的“文化热”而被推进。当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思考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大众热切关注和讨论的问题。1984年,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任继愈、季羡林、朱伯崑、汤一介等文化名家发起创建的“中国文化书院”成为标志性文化事件,推动了儒学的研究与传播,也让古代传统书院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岳麓书院的修复引发海内外的高度关注,激活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不懈追求。
如今,从当年书院档案中那些修复工作记录里,可以罗列出一个长长的专家名单:任继愈、何兆武、冯契、张岱年、石峻、肖箑父、杨柳桥、唐明邦、刘文英、冯天瑜、张武、张立文等等,这些学者专门赶到长沙参加书院筹建座谈会;冯友兰、王力、侯外庐、邓广铭、杨伯竣、张立文、邓艾民、许大龄、商鸿逵、谢国桢、黄宣民、冒怀辛、卢中锋、毛礼锐、王炳照、尹德新、楚图南、萨空了、周叔弢、程千帆、陈荣捷、青山杉雨等先生,捐赠书籍和文物资料、指导协助查找历史档案、确定研究方向、为书院题词撰联;胡庶华、李达、黄士衡等历任校长的家属捐赠了文物资料,包括易庭源教授在内的众多校友也以不同方式为书院修复倾注心力。
一份份发黄的稿纸,承载了众多前辈学者对岳麓书院的关心与期待。他们具有深刻的文化使命感,将千年书院的复兴上升到文脉传承、学统赓续的高度,对当代岳麓书院的发展提出了种种设想。他们的热切期待都共同指向了这个目标:依托大学体制,恢复传统书院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功能,在当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近20年持续建设,岳麓书院主体建筑与文化环境得以基本恢复。院落背倚青山,宏阔宽敞;中轴线上大门、讲堂、书楼等建筑层层推进、中正有序;祭祀区域,文庙庄重肃穆,专祠简朴明亮;园林里白墙青瓦、回廊相连,鸢飞鱼跃、泉洁林茂,四时风景极美。书院建筑中随处可见的碑刻、对联、匾额,散发着先贤智慧的光辉,体现出独特的儒家人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岳麓书院建筑的成功修复重现了传统书院素雅、古朴的风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融于一体、交相辉映,使古代人文建筑重新焕发光彩。
培根筑基:学术研究功能的恢复与学术高地的形成
宋明以来,岳麓书院就是名闻天下的学术重镇。对其而言,学术研究功能的恢复是书院现代复兴的基础。这一工作,在修复工程启动之初就已经着手进行。
最初的研究主要围绕书院的修复工作进行。为厘清书院发展的历史,如实反映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使建筑与历史“形神合一”,老师们兢兢业业地爬梳文献资料,核实每处建筑的历史原貌和文物典藏,研究不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社会思潮、人物典故,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用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推动了浩大的修复工程。
1982年,学术刊物《岳麓书院通讯》创办。1984年岳麓书院文化研究室更名为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下设古建筑、文物、书院、宋明理学4个研究室。自此,研究所以书院研究为中心,组织开展古籍整理、进行学术研究、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出版系列学术著作、成立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发起湖南省古代书院调查,提出“书院学”的概念,成为非常活跃的学术团体。
1986年,时逢岳麓书院建立101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60周年,在完成首期修复工程后正式对外开放的岳麓书院内,新中国首次书院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海内外研究儒学与书院文化、湖湘文化、宋明理学乃至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百余位学者云集岳麓。至此,以书院文化与宋明理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岳麓书院研究群体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此后,围绕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岳麓书院在厘清特色与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继承传统、接续文脉。作为自古以来的学术名家荟萃之地,岳麓书院从宋代湖湘学到明代阳明心学再到清代兼采汉宋的经史之学等,构成了延绵不绝的学术传统。近年来,为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传统研究方向,岳麓书院从海内外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形成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在经学、礼制史、宋明思想学术史、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为学界所瞩目的重要成就,发展成为海内外学人所向往的学术高地。
此外,岳麓书院还与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实践学院、韩国首尔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如今的岳麓书院,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
楚材斯盛:人才培养功能的恢复与古今融通的大学书院制探索
对于一座学府来说,学生永远是不可缺席的主角。
1986年,作为现代高校的一个二级学术单位,岳麓书院正式恢复办学,招收历史专业学生。这一批学生被寄予厚望,校领导亲自讲授入学第一课。但仅仅办了一届就被停办。尽管如此,岳麓书院恢复人才培养功能的进程并没有停止,并主要致力于研究生教育,1990年获得专门史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2005年分别获得历史和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获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研究生教育顺利推进的过程中,2009年历史学本科重新招生,2019年增设了人文科学试验班,探索以经典学习为主体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2023年获得招收哲学本科生资格。至此,历史、哲学两个一级学科,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格局完全形成。至今,岳麓书院已有专任教师近80名,本硕博学生500余名。
一群群年轻的书院学生,每天从悬挂“惟楚有材,於斯为盛”对联的大门进入,穿行于古老庭院,到明伦堂上课,到屈子祠参加学术沙龙,到御书楼借阅图书,在文昌阁进行论文答辩。一位历史系的学生说,“我每天都在历史中学习”。也许他尚未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在书写岳麓书院新的历史。正是这些年轻学子,使得古老学府生机盎然,千年书院活力迸发。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中,学生们得到古老文化的浸润熏染。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时时处处影响规范着学生的德行人格。从《岳麓书院记》到《岳麓书院学规》,传统教育最精华的思想和培养方法传承脉络始终清晰明了,并且在新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借鉴古代岳麓书院师生形成的以道相交、以情相融的传统,实行一对一指导的本科生导师制,使师生通过密切交流形成深厚感情,同时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传统礼仪的教化作用,以礼育人,恢复古代祭祀典礼,举行师生清明祭张栻、端午祭屈子、秋季祭孔大典,并设入学礼、拜师礼、谢师礼,礼仪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对学生开展立志教育,注重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注重培养经世致用的能力……这些古代教育实践的丰富经验,不断滋养着当今的教育。将以课程为中心的现代大学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书院教育优势有机结合,岳麓书院探索出一整套古今融通的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湖南大学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院,岳麓书院一度同时有来自中、日、韩、英、美、澳等8个国家的教师任职,不同的语言在书院课堂奇妙地回响。承续传统书院学术开放的精神,建设以中西文化比较、交流、融合为基础的中国学术研究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成为岳麓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民,是岳麓书院的永恒使命。
岳麓书院讲堂 黄沅玲/摄
朱张重光: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再拓新境
近千年前,朱熹与张栻两位大儒会讲于岳麓,激荡思想,创新学术,启迪后学。众多外地学子闻讯前来,带来的马喝干了院外池塘里的水,留下了“饮池水立涸”的文化记忆。“朱张会讲”首开中国书院会讲的先河,影响后世深远,吸引了各时代、各学派的学者慕名而至,在此开坛设席、讲学授徒。
智者的声音不断响起,经年的积累不断沉淀。这座庭院以如此的文化学术传播方式,成为教化社会、引领风尚、兼采融通的学术文化重镇,经历千年风雨而其光芒始终不熄。
自1999年起,岳麓书院恢复讲学,设立“千年论坛”,邀请海内外文化名家登坛开讲,因其首开国内面向社会公众直播的电视讲学而轰动一时。2014年,岳麓书院与凤凰卫视、凤凰网开展战略合作,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岳麓书院讲坛”“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等文化活动,形成“互联网+国学”传播新模式。岳麓书院的文化活动,引起学界、传媒及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至今,“岳麓书院讲坛”已有400 余位海内外学者登坛讲学,在凤凰网直播的近百场讲座中创下单次讲座在线听讲80万人次的纪录,线上线下听讲人数达2000万人次。主办两年一届的“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现实危机,发起推选、表彰支持在全球范围内为国学研究与传播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及有关机构。
秉承直面当下、传道济民的文化精神,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岳麓书院将学者们对中国传统学术问题、时代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传播得更快更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释放出更大能量。
2017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带一路”64国青年文化遗产论坛在岳麓书院开幕。201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岳麓书院宣布通过了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当年的“朱张会讲”地,开放性和国际性与日俱增,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和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符号。
这是一所底蕴深厚而又生机勃勃的书院,从建筑修复到重要功能的恢复,将书院优秀传统融会贯通于当代大学书院制建设,实现了古代书院的现代转型。未来,岳麓书院将一如既往继承一代代文人志士守护根脉、传承文化的初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谢丰
作者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研究馆员、综合办主任
夏金龙
作者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科研基地办主任
本文系湖南省“十四五”时期社科重大学术和文化研究专项项目《中国书院文化创新研究》(21ZDAZ09)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7期
责编:金向德 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