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面铜鼓出土于广西藤县横村冷水冲,直径77厘米、高53.5厘米,重32.5公斤,为壮族先民在汉代所铸。其呈圆墩形,造型接近黄金分割比例,花纹密集精美,给人饱满、圆润的美感。鼓面上的太阳纹为十二芒,象征光明和神力,寓意天堂;鼓身变形的羽人纹和船形纹代表人间;鼓足上的垂叶纹和水波纹代表水,寓意阴间。鼓面有4只青蛙立体塑像和两对乘骑塑像。整体纹饰写实,有阳光照耀、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晴空万里、白鹭飞翔、青蛙跳跃、乘骑徐行、飞舟竞渡、聚乐人群等,充满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作为我国古代八种铜鼓类型之一,冷水冲型铜鼓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其在历史上传播方向是由北方传入四川,再向东传入贵州和广西、广东,然后向南传入越南北部,向西传入缅甸和泰国。
冷水冲型铜鼓的纹饰繁褥复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鼓面是其装饰的重点,太阳纹是最主要、最突出的纹饰,也是最早出现于铜鼓上的最基本的装饰纹样,可以以此识别铜鼓纹饰类型。太阳纹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早期先民的审美意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融民族信仰、审美意识及实用理念于一体的纹饰。
铜鼓是古代南方民族常用的铜器。最早发现的铜鼓是云南万家坝铜鼓,距今2600多年。铜鼓在当时象征权力、财富,常用于祭祀、战争、娱乐等,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誉,足见其重要历史地位。其中中原文化和技术对铜鼓发展流变产生了重要影响,铜鼓由此成为中原与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直到如今,铜鼓仍在南方许多民族中使用,激荡千年的鼓声还在回响。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9期
文:冯昆思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