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以来,尼雅遗址除了出土大量的佉卢文简牍文书以外,还出土了一些汉文木简。截至目前,这里总共发现各种文书1191件,其中汉文文书约100件。这些木简无疑是研究新疆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表明了汉晋时期精绝、鄯善等西域地区也使用汉文字。
1901年至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尼雅遗址内获得62枚汉文木简。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来到尼雅,其团队又从废墟中挖掘出26枚汉代木简。这些木简采用当时中原王朝通用的书写形式,其中一枚写有“汉精绝王承书从”7个汉字,确认了尼雅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址。
我国考古人员也在尼雅遗址发掘了10枚汉文木简。其中,尼雅N5佛寺遗址附近发现的晋“泰始五年十月戍午朔廿日丁丑敦煌太守都”木简,为推测这个遗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可信的实证,也表明西晋时期精绝与敦煌保持着密切联系。
1993年10月,中日联合尼雅遗址考察队第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考察。队员林永建等人在尼雅佛塔西北大约七八公里处发现了两枚木质汉简。其中一枚相当完整,顶端写有两个汉字;另一枚已残,最下端遗失,上面残存13个汉字,即“溪谷阪险丘陵故旧长缓肆延涣”,背面上端也存有3个字迹模糊的汉字,似为“叁全人”。据上海博物馆王樾考证,这枚残简是秦汉小学字书《仓颉篇》的残文。
甘肃敦煌、安徽阜阳曾出土多批《仓颉篇》内容的木简,尼雅遗址此木简的出土对研究西域历史有着特殊意义。汉王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后,大力实施屯田等举措。与此同时,汉语文也在西域得到广泛推行使用,《仓颉篇》无疑就是当地居民学习汉语文的启蒙课本。
我国历代启蒙课本包括周朝《史籀篇》、秦代《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急就篇》、南北朝《千字文》、唐代《蒙学》、宋代《三字经》《百家姓》、明代《龙文鞭影》、清代《小学韵语》等,都是按古代小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涉及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等。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丞相李斯作《仓颉篇》7章,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6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7章,均以秦小篆书写,作为统一文字的依据。西汉时期在民间教书的“闾里书师”将此3篇字书合而为一,仍称《仓颉篇》。此书汉代以后不再流行,宋以后即已失传。
尼雅遗址还出土了8枚有关精绝王室成员互相往来的木简,被称为“木签”,一面写赠礼内容,一面写着赠礼、受礼者的姓名。其赠礼、受礼者中诸如承德、君华、春君等,便可能是来自中原的官员或使者。这也说明,汉文字是当时西域与中原人士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
两汉魏晋时期,西域地区与中原王朝保持着紧密联系。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非常深刻,因此中原文化的遗存在尼雅遗址发现绝非偶然。
尼雅遗址发现的汉简数量虽然远不及甘肃、安徽、内蒙古的出土,但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年代从西汉至魏晋时期。有的反映了精绝人与周边地区的交往情况,如一枚木简写着“大宛王使坐次,左大月氏,及上所”;有的记录了当地发生的日常事件,如收债、赠礼等。还有木简证实了只存在短暂10余年的王莽“新”王朝,也未曾中断与西域地区的往来。“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鄯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王写下诏书到奉”这枚木简,则清楚地表明晋代中原王朝与精绝在内的西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政治联系。
尼雅遗址发现的木简,字迹清晰者文字较工整,多以隶书为主,书写精妙成熟,反映了当时精绝书法艺术的特征;而字迹模糊不清者,则又引人联想翩翩。
文:阿迪力·阿布力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王怡凡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