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为一部元末明初的文学经典,它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经过文学艺术加工而来。现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有研究者认为其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手抄本纵23厘米、横72.6厘米,本卷为纸本,作乌丝栏,残存40行,墨书570余字。经对其纸张进行检测,测定抄写年代约为三国至东晋年间(265—420年),而陈寿的《三国志》写于西晋年间(公元3世纪末)。由此不难看出,魏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交往非常密切。《三国志》成书后如此迅速地在西域出现手抄本,可见当时的文化传播速度之快。
1965年1月,在吐鲁番安乐古城南一座佛塔遗址的陶瓮中发现了这份《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瓮外有铁镞木箭20余支,瓮内还有《妙法莲华经》等佛经残卷、桦树皮汉字文书、梵文贝叶经两片、回鹘文字木简25枚及其他文物。《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和《妙法莲华经》残卷两件文书的字体一致,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隶书,被称之为“生经体”。
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
“生经体”是抄写佛经时使用的字体,也叫“抄经体”。佛教由印度传入西域和中原,当时印刷术尚未普及,然而信众对佛经的大量需求使抄写经书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抄经之风日盛。起初信奉佛教的百姓和佛教徒都可以抄佛经,后来由于需求量大,而且对抄经的质量要求较高,转而委托寺庙的僧侣来抄写。于是,抄写佛经的“经生”在佛门成为专门行业,抄经的字体也逐渐形成,被称为“生经体”或“抄经体”。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的内容是三国时期东吴建立者孙权的传记,与佛教并无关系,为什么当时抄写者用“生经体”抄写呢?有研究者推测,《三国志》传入西域高昌后,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以至于佛寺僧侣们在抄写佛经的同时,也顺便抄写了这本名著。此件抄本用笔丰腆、字距紧凑,使转灵活、富有动态,可见其书写速度较快、书法水平较高。由此,我们得以领略古代吐鲁番地区居民书法艺术的风采,感受西域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之广泛深入。
文:阿迪力·阿布力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王怡凡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