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新疆发现有我国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时代最早的有机质类文物,如纸质文书、绢画、丝、毛织品等,其中尤其文书以数量大、保存好、底蕴深、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中有大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尔雅》等,又以《尚书》《诗经》最多。这些典籍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新疆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实证了中华文明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疆地区出土的《尚书》残页共8件,时代均为唐代。其中和田地区1件,由日本大谷探险队所获,为《尚书·太甲上》孔氏传的抄本残片;吐鲁番地区共7件,分别为雅尔湖旧城的《尚书·大禹谟》残件、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写《尚书·孔氏传》《尚书·禹贡》《尚书·甘誓》残卷、吐峪沟遗址《尚书·说命中》残片2件、吐峪沟佛寺的《尚书·吕刑》《尚书·文侯之命》残件,以及德国考察队于吐鲁番地区获得的《尚书·大禹谟》残件。在这些残件中,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写《尚书·孔氏传》《尚书·禹贡》《尚书·甘誓》残卷保存下来的文字内容最多、最为清晰。该文书正面为《唐总章元年帐后西州柳中县籍》,为官府文书;背面为《尚书·禹贡》《尚书·甘誓》的部分内容及其注释,共有文字26行。
唐写《尚书·孔氏传》《尚书·禹贡》《尚书·甘誓 》残卷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部分文书,以剪纸、纸鞋、纸帽、纸腰带、纸衾、纸棺等随葬明器的形象示人。这些纸大都是用过的废纸,既有官府文档,又有民间私契、寺院文书以及童蒙习字,废弃后被当地百姓再次利用。唐写《尚书孔氏传》《尚书·禹贡》《尚书·甘誓》残卷就被做成了墓主人的纸鞋,当文物工作者将其揭取下来后,才得以重见天日。为何一件盖有官府印章的官府文书不仅被拿来抄写《尚书》,甚至还被做成纸鞋穿在墓主人脚上?其实,这种官府文书被重复利用的现象在唐西州时期的吐鲁番屡见不鲜。《全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案牍之理,义在随时……令式既标年岁,州县自有准绳。”古代很多的官府文书都有使用时限,到期后,官府可以自行处理,有的继续保存,有的被销毁,有的则被重复利用,甚至以随葬品的形式被留存千年。
本文系新疆博物馆馆际课题项目“彰显博物馆力量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文:方心怡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张昀竹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