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独一无二的瑰宝——出土彩绘木雕天王踏鬼俑小记
发布日期:2023-08-29

      197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206号合葬墓内发现了一尊天王踏鬼镇墓木俑。据考证,在全国各地发掘的上万件唐朝时期的各类天王俑中,这是唯一一件彩绘木雕天王踏鬼俑。

图片t.png

      这尊木俑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通高86厘米。天王头梳高髻并以橙色发带束发,五官威严,双眉拧挤,眉峰上扬,双目怒瞪,双耳像羽翅一样高高竖起,嘴巴狞张,露出两排结实的雪白牙齿,配上嘴唇和浓须,浑身透出一股凛然正气。它右臂高高举起,左臂前伸,右手呈半握状似握有兵器,右脚踏于小鬼肚腹。

      天王的整套服饰体现出浓郁的中原风格,但在裤腿和袖口上又镶嵌着漂亮的西域特色花纹。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元素汇集于一身,显得和谐自然。相比之下,小鬼作为陪衬,描饰不多,头戴小帽,穿一条橙色短裤,双手背撑,仰面半卧,宽嘴短鼻,作出痛苦表情,似是要以此凸显天王的神勇。

      这个精美的木俑采用了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是采用30余块大小不等的上好木料分段雕刻,然后再加以粘接成型的。整体造型稳健庄重,展现出天王威严正气的形象。

      天王俑是唐代墓葬中最常见的镇墓品,其外观形象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在翻译佛经和传播教义时,时常援引、借用道家和儒家的名词术语。儒释道三种文化互相吸收,汇通合流,护法天王像则经过艺术夸张,也逐渐演变为中国武士形象。到了唐代,以往用于陪葬的武士俑逐渐为佛教中的天王形象所取代。天王俑能降魔伏妖,护法辟邪,往往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与镇墓兽一起作为墓葬中的镇邪物。

      汉唐时期,大量中原人迁至天山南北的绿洲城郭,中原的墓葬文化也传播到西域地区。唐置西州后,中原的丧葬习俗被当地居民仿效。除出土彩绘木雕天王踏鬼俑,阿斯塔那古墓群还出土过木身彩绘高髻泥头男俑、彩绘戴高帽胡人头像等,可见当时以俑随葬之风在吐鲁番地区十分盛行。

      此件彩绘木雕天王踏鬼俑的墓主人高昌王国的左卫大将军张雄,是一位深明大义、心向中原、文武双全的将才。他祖籍河南南阳,生活在高昌王国后期,即短暂的隋朝年间和欣欣向荣的唐朝初期,曾率部平定高昌政变,掌管过高昌王国的军政大权。

      张雄去世7年后,唐朝在高昌设置西州,又设安西都护府(后迁龟兹)。张雄的两个儿子长大后都在朝廷供职,其中一位还参与平定动乱,并随军收复安西四镇,为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尊彩绘木雕天王踏鬼俑在我国仅此一件,无论是其雕刻技法、造型、用色等,还是作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融的有力佐证,价值都十分重大。


文:排孜来提·图尔洪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博馆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

责编:王孺杰 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